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旁观者去预测未来技术之争的胜负就像是“轮盘赌”一样随机,但对于当事者来说,参与一场赌局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无论是爱迪生、李河君亦或东芝这样的财团,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创新绝对是充满了极大不确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李河君面对的最大难题不是竞争对手,不是市场变化,他所要做的是在耗尽资金之前实现薄膜技术的重大突破和产品的广泛应用。对于一个身处产能过剩行业的民营企业来说,获取资金的难度可想而知。
斗胆揣测,李河君敢于大举进入薄膜领域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投资金安桥水电站的成功经验,二是水电站带来的现金流。在《中国领先一步》中,他介绍了自己投资建设金安桥水电站的8年历程。该项目投资200亿元,总装机300万千瓦(葛洲坝的总装机是271万千瓦,建设了16年),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民营企业建设的百万千瓦水电站。他为了应对建设高峰期每天1000万元的投入,汉能不得不把前几年建设、效益甚佳的电站转卖筹措资金,汉能甚至从高管、个人处借钱投资。2011年项目终于正式并网发电,李河君认为“金安桥电站发电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项目成功本身”,正是这种“要努力到上帝出手相助时”的坚强理念,助推李河君在一个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的领域敢于投入巨资,资金就从水电站的收益中来,李河君曾表示每天金安桥水电站的现金流超过1000万元。
尽管有水电站可以给汉能薄膜输血,但不难想象李河君在资金上还是面临很大压力。汉能集团通过银行、信托、民间借贷甚至P2P平台等多种途径获取资金,李河君持有的汉能薄膜的股票也有不少质押给银行。如果汉能不能及时偿还贷款,银行就会抛售股票,如果股价低于一定价格,又会引起更多银行抛售的连锁反应,这也是媒体猜测5.20暴跌的原因之一。如果汉能不能够在一定时期内证明其产品、技术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那么其股价有可能进一步下跌,买入汉能股票的投资者、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都可能成为李河君在薄膜技术之路上失败的池鱼。但我们不能因为一部分机构和个人可能受到经济利益上的损失而抹杀李河君在探索光伏应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方面的努力和付出。当然,对李河君的肯定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李河君真正把融资融来的钱用在了企业上,而非个人消费和享乐上。这也正是金融对整个社会发挥的最大价值所在,用资金去支持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
金融之于普通百姓,在于投入闲置的资金、获得与风险相对应的回报。金融之于整个社会,在于汇集社会上分散的财富投入,帮助在商业上、技术上以及运营效率上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但这种发展潜力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发展潜力的不确定性越大,越需要有与风险程度相匹配的资金来衔接。如果薄膜技术最后没有如李河君所预计的成为行业主流,那么他犯下的错误就是资金的错配:使用银行贷款、信托等风险厌恶度较高的资金投入到风险极高的产业中。
现在去谈论薄膜技术的成败还为时过早。看好薄膜技术的投资者可以去香港股市“抄底”,买入大跌后的汉能股票,看空薄膜技术的可以用脚投票,或者像外资一样做空汉能。即便李河君的探索最终失败了,汉能的股价继续大跌,笔者也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坏事。李河君用他的努力证明了薄膜这条路走不通,那么社会资本就可以把光伏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其他更可行的技术路线上来,从而加速实现光伏技术的突破。
社会的发展需要试错者。无论试错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敢于尝试的就是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