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互联网+”的产品。我们推出了一款“爱光伏”的产品,基于海量数据做了一个应用,大家如果感兴趣扫一扫二维码以后,摇一摇就可以看见上海地区的电站以及电站的基本信息。
3、基于我们的专业能力,做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我们自己也在转型,从软件的提供商,慢慢会转变成对于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咨询服务提供商,因为我们还有水电、风电的服务业务。这个服务可能从项目的前期,一直到金融交易这一块,我们做全生命周期的咨询服务。这三块我们叫三位一体,互融互通。
我们做的产品是从前期入手,介入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首先,为业主提供前期的资源评估,作为前期投资的一个重要依据。其次,以建设和生产管理为入口,包括:概算,经济评价。后端的电站,主要是电站的对标服务。因为我们掌握大量的数据,我可以帮助业主分析损耗、告诉业主在这个区域内他的电站发电量是高还是低,然后告诉他们如何提升发电效率。
再就是改变传统的抽检和巡检模式,我们会主动地告诉你,目前这一串电池板里面哪一个有问题,你应该带着设备去哪儿,而不是盲目地在方阵里开车。我原来去过一个110兆瓦的渔光互补电站,大家知道110兆瓦水面面积多大?我问对方,你怎么巡检?对方告诉我他开个船。其中有一个方阵有一个桥架是隔出来的,桥架船过不去。我问对方怎么过去?他说:“游过去呗!”当然这是开玩笑,但是电站运维确实是个大问题。如果有一个基于APP的应用场景,就会告诉用户应该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式,比如告诉他船应该开到哪里去、需要多少只船、在多少个方阵里面巡检等等,准确定位故障,减少盲目的排查工作,提升故障的处理效率。
“电站”有没有智能?
“电站”有没有智能?原来我们跟业主沟通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必需品。作为销售角色来讲,我很难把东西卖出去,因为不是必须品,所以紧迫程度永远没有买逆变器这么高。但是我们发现,这两年业主对于这一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软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让你的管理规范高效,可以形成固定的解决方式的流程、方案,然后让你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解决问题。但是有一点,软件永远不可能有自学习的能力。如果没有数据的支撑,再好的平台系统都是没用的。这个数据通过两个方面获得:要么设备采集、要么人工输入。
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对标和找差距。比如一个投资者在江苏投了个电站,自我感觉良好,从设计到建设到运营都是OK的。但是到底运营得好不好?发电量等效率高不高?PR好不好?你去对一下。我们有一个大数据平台给你对标,从电站实时的数据、运营的数据和设计的数据,你的电站在整个区域内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一目了然。通过对比照差距,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通讯的问题找人去解决。客观的额问题解决之后,就是人的问题了。因此,人才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讲的所有智能也好、“互联网+”也好,前面都要加一个“人”。专业的人+专业的IT技术,才能形成一个良性运作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