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光伏逆变器行业呈现出价格“跌跌不休”的现象。据了解,集中式逆变器的价格由2012年的0.8元/W下降到2013年的0.4元/W,在2014年初降到0.32元/W,到年末甚至达到0.24元/W。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逆变器产业已进入到了“肉搏”阶段。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光伏逆变器行业也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4年国内逆变器企业数量波动剧烈,达到几百家。但是受到帐期和价格的影响,也有一批企业逐渐退出市场。业内人士介绍,2010年市场上有400多家逆变器企业,到2014年只剩约100家,平均每年减少75家。作为行业最早的光伏逆变器生产商之一的上海航锐电源,已于去年退出逆变器行业;而于2009年便深耕光伏逆变器领域的长城电脑子公司长城能源则因其客户破产,导致2014年逆变器业务停滞。近期,德国逆变器制造商SMA Solar宣布,其预计2014年销售额将约为7.9亿欧元,亏损接近1.15亿欧元,并且宣布其未来几个月将实施削减成本措施,其中包括裁员34%,不禁令业内唏嘘。
逆变器企业间的价格肉搏战渐成行业的痛点,有业内人士抱怨,部分逆变器企业甚至开展了无序竞争,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光伏逆变器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美国GTMResearch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太阳能逆变器出货量实现38.7GW。而日前国内光伏逆变器龙头企业阳光电源宣布其光伏逆变器全球发货4.23GW,国内出货量达到3.8GW。对于逆变器企业来说,这是一个不俗的成绩,对于逆变器企业间的价格肉搏战,阳光电源上海公司总经理吴家貌表示,应当理性看待逆变器行业的价格肉搏战,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果逆变器企业是通过技术创新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那么可以促进光伏电站投资回报率的提升,有利于推动光伏逆变器行业乃至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如果企业只是一味的恶性竞争,牺牲产品技术和质量,通过诸如关系营销、低价中标等方式来降低价格,没有远期规划和核心竞争力,那么他们就很难做得长远。逆变器就是光伏电站的核心设备,一旦产品质量或者后期服务有问题,就会影响发电效率,从而影响整个电站收益,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吴家貌介绍,阳光电源每年在研发创新上投入1亿元,每年至少推出一款新品,几乎每个新品都成为业内的主流机型,细节微调平均每三个月一次。不仅产品做到极致,解决方案更是做到极致,例如针对不同类型电站的实际情况,提出“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的解决方案,拒绝一刀切式。这些从本质上为推进行业技术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吴家貌也呼吁逆变器企业能真正做到技术创新,最终达到促进整个行业发展的目标。
工信部于2015年初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有业内人士认为该文件的出台恰逢其时,能够优化光伏市场,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也有人认为扶持15家企业,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理解。对此,吴家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工信部出台这种政策的导向性是好的,但是市场竞争决定权还在于市场,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也不是单纯的指“大吃小”,兼并重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那些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都是跑马拉松的企业。阳光电源的主营产品是逆变器,并且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为的是真正做到为客户服务。
3月16日晚,能源局73号文件重磅出台,文件指出2015全国光伏新增建设规模17.8GW,其中屋顶及全部自发自用的地面分布式项目不限制建设规模、对降低电价地区和项目适度增加建设规模指标、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此文件一出台,立即引发光伏业内人士的热议,在欣喜之余,人们不禁又要问,该文件出台的原因是什么?17.8GW新增装机目标制定的是否合理?吴家貌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在全球各国都面临环保压力的大环境下,发展新能源成为重要突破口。两会前期,柴静的雾霾调查纪录片更是引起社会各界对环保的关注。两会上“环保”也一度成为热词,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打好环境治理的攻坚战,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而在新能源诸多的选择中,光伏发电潜力巨大,这成为国家增加光伏新增建设规模的主要原因之一。
吴家貌表示,文件提出对分布式光伏发电不设限制,这一点对光伏行业是利好的。现在国内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还有限发、弃风弃光的情况,新能源对电网的冲击也会影响大规模的风电光伏电站的接入,这些都可以通过储能技术完美解决,必然会催生储能市场。我们阳光电源在此已经有了很多的成熟应用和领先技术积累,例如在海拔4800米的西藏措勤的光伏储能微网示范项目等。我们很看好这个市场,也期待相应的对储能系统的补贴政策尽快出台。
责任编辑: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