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在德国的发展已经是水到渠成,整个工业社会注重的已经是理念与利益上的广泛互联,而绝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互联网端的信息链接来完成沟通。一个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应用就是方兴未艾的虚拟电厂计划。
德国能源互联网发展到2015年,很多大公司如西门子和博世等,都宣称拥有虚拟电厂计划,可提供分布式能源控制方案,几十家数据服务公司可做电价分析和直接并网代理,此外能效管理、节能合约、充电设施服务等等不一而足,琳琅满目。
今年最火爆的虚拟电厂服务,不仅可以用来集合分布式电站统一调控上网,技术端还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电站和储能设备来提高调频容量。要知道在不远的将来,如果新能源比例超过50%,对电网调峰调频的要求只能靠新能源自身去解决,因此这种组合型的能源服务公司的上升空间还非常大。
2005年开始,德国人就在研究虚拟电厂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示范项目搞了好几个,到去年底才慢慢开始有了不到10%的份额。但正是因为积累而并非突然爆发,不仅团队磨合成熟,知识储备够厚,压根不怕盗版,接下来的几年也清晰可见:虚拟电厂的本质就是要让新能源运营者手中的牌越来越多,现在是调控风能光伏生物电站的有功无功出力,下一步就是接入储能并且安排储能余量,随时适应动态电力市场,参与一次二次三次调频,再下一步就需求侧响应调控智能家居、智慧建筑、电动汽车直至工业4.0,甚至实现从微网到纳网的转变。
再下一步呢?那就是一个二次元的世界了,似乎只有到了中国才更容易实现:成都,银川,贵阳的大数据中心随时提供虚拟数据服务,待电价便宜的时候一声指令,腾讯百度等的大规模数据运算皆可转到电费最划算的地方进行。
这是一种新时代的需求与供给模式,对此我们找不到更好的名字来形容,而只能冠之以"互联网+"来概括。
互联网+时代的精髓:智能互联网
尽管德国人在新能源发展中一骑绝尘,能源背后的材料、数据、通信、金融、法律,甚至是消费心理学和国际关系等学科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这个领域最有市场召唤力的创新明星却不是德国的公司。
无法让人意外,还是一家美国的公司。但不是特斯拉,特斯拉无论如何都不会让德国的企业领导人真心佩服并效仿。
2014年4月上市的节能创新公司Opower这样的后端企业(Back End Industry),尽管难以企及推特(Twitter)和脸书(Facebook)等企业的影响力,但也让人眼前一亮。
Opower开发云平台为公用事业公司整合用户能耗数据,据此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的用能管理以及节能建议。和其它以"智能电网大数据"、"云处理"为噱头的创新型公司比起来,成立时间仅比Facebook晚3年、比Twitter晚1年的Opower,更具互联网公司的气质--关心用户卷入和粘性、注重个性化,把能源领域里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家庭小用户作为自己开疆拓土的方向。
Opower引以为豪的是它的云平台以及数据整合能力。它从所服务的公用事业公司取得大量的家庭能耗数据,整合行为科学理论、房龄信息、周边天气等,运用自己的软件系统进行用能分析,建立家庭耗能档案,并通过综合分析提出节能建议。
Opower所提供的账单亮点在于"邻里耗能比较",这也是它所标榜的"行为科学理论"的重头戏。
有人曾无数次问一个问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省钱,哪一个会是你节约用电的动力?
不少人对经济考量略有倾向,但实际上,如果你知道你的邻居比你节电,这才是你节电的动力。
Opower是在赌你的好胜心。经过Opower"加工"过的账单上,除了分析本户用电数据,还有相近区域内最节能的那20%的用户耗能数据--即所谓的邻里用电比较,紧接着它会据此提供建设性的节能方案。
这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的精髓:也就是智能互联网,这个智能互联网是高速度的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的存储、挖掘、分析能力和智能决策能力共同形成的全新业务体系。
从这个层面来讲,德国的文化特色和经济模式具备罕见的与中国经济的互补性。尽管人们一再从报刊微信上获知德国人的严谨和认真,但长时间在德国生活的人都知道这并非事实。
10年前来到德国的人们都会惊叹德国邮政系统的快捷和德国公交系统的准时,但现如今,德国百姓会不断抱怨不负责任的DHL快递员送错地址或是拖泥带水。可是在中国,早已做到即日送达,并可做到分钟级别的每个步骤和联系人在移动端和电脑端的随时更新。这种服务精神和水准之高,已经大踏步地把全世界都甩在脑后。
对已有系统的学习和优化能力,也许没有人可以和中国人抗衡,而在封闭性系统下的原发性创新能力,可能还是德国人,保留着最完整的生存技能。
德国有家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公司,他们推出的一个产品叫做"充电直通车",把充电桩和寻常的停车自动收费机合二为一,并且配备上各种付费方式:RFID芯片,SMS短信扣费,QR二维码扫描付钱等等,同时还可具备上网功能,采集处理充电与车辆数据。
因为其外观和常见的停车收费终端几乎一模一样,且价格合理,11kW容量不到2万人民币,因此这个产品深受各级政府乡村街道的欢迎,甚至被很多企业采购。而这个充电直通车其实也只是该公司的智慧交通系统中的一环,与其他产品一道提升了整个交通管理系统的档次。
如果我们把电网当作一种基础性网络,那么被放开的充电设施亦可被视作是可提供巨大开放空间的OTT试验场。OTT实际上是通信与互联网界的一个名词,即Over The Top过顶延伸模式,是指从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络之上产生的衍生服务类型。
此类OTT创新模式的关键在于,为了充电,但不仅仅限于充电。网络只要存在,人们可以选择电话也可以选择QQ微信;同样,电网一直在运转,竖在那里的充电桩除了提供能量,也许还可以提供Wi-Fi、地图、广告显示和失物招领等多种功能。每一个充电桩,都会有一个多位编码的ID,精准的地理定位,永远不会消失的电波,这一切可以产生的OTT实在太多。
德国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渗透
所以很多人经常会问:德国的能源转型到底有什么是中国可以借鉴的?德国的创新技术有哪些中国可以学习的?归根结底,论个体和能力,德国并不见得有多么高超的地方。但是,系统的完备和兼容,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并且给予创新极大的依托。
最好的例子也许就是,在能源系统里,德国人可以说是艰苦卓绝地独自完成了顶层设计,而后放手让中小公司依托强大的背景资源来做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创新。
比如德国自1998年开始的电力市场改革,在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和成本,完成了标志性的"厂网分开,输配分离,配售分开,自由交易"的改造之后,活跃的终端电力销售市场出现了1000多家售电公司,领先世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创新。其中有一家一听就很有网络气息的123能源公司,是一个在线提供电力和供气服务的新型售电公司。他们虽然总部在德国南部,但是一样可以在柏林汉堡等各地发展客户,2013年他们的客户数量已经达到160万家,总销售额约16亿欧元。这家好比可以在北京供电的海南电力公司最大的特色就是所有的业务都是通过网上来开展和完成,网上提交客户信息、签约并收取定时转账,24小时免费客户服务电话,非常便捷。他们提供的主要价目类型分为基本型、标准型和豪华型,客户可以选择每月转账或者半年转账和年前预付等方式来获得不同程度的优惠,同时对于从其他售电公司转来的客户还提供奖金,也鼓励客户介绍客户加入获取资助等促销方式。
而Flexstrom是一家总部位于柏林的售电公司, 成立于2003年,最高峰的时候拥有60万客户,并且可以同时提供供电和供气服务。这家公司首创的预付款模式成为售电行业里的翘楚,允许客户提前1年支付预估的电费以获得最大程度的优惠,同时实施新客户介绍高额奖金制度,瞬间在售电市场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一领行业之风。Flexstrom是一家资本相对比较独立,与能源行业牵扯并不大的小公司。因此为了和很多能源集团下的嫡系销售公司竞争,在单价降低空间已经挖掘殆尽之后,他们不得已动用了诸如预付金、1年价格保证条款等金融手段--类似的办法就如同银行里不断促销的理财产品一样,理论上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是要取得收益上的平衡,必须保证吸引来的客户资金,通过再投资获得足够的收益。
此外,很多售电公司最需要的服务是如何阻止客户流失和吸引客户加入。因此,新型的客户数据库管理和智能分析系统是很多售电公司急需的互联网端服务,也有很多公司应运而生,提供各种专项服务。比如有家叫做IQ的柏林公司,就可以依照SAP的客户信息系统直接分析客户数据,在客户冒出更换电力公司的念头之前,就推荐客服主动联系客户,进行新价目的游说活动,以最大限度地防患于未然,留住主导客户。这种智能化的电力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加强服务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以上这些具有强烈消费色彩的德国创新公司,代表了中国提出的"互联网+"概念的精髓: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渗透,无所不能的强用户体验。如果这一切能与中国更大规模的市场容量与更精致的中国文化品味相结合,在能源互联网领域诞生几个与戴姆勒、西门子一样的百年传承企业,应当足以振奋全民精神。
文化自信带来社会凝聚力
据报道,德国是人均阅读时间最多的国家。在很多人在地铁上看流行剧的时候,这个固执的民族人手一本厚部头站着了解各种知识。在很多人忘却初中的安培定律是什么并认为这是无比高深的专业知识时,德国有很多父亲可以轻松给儿子画出最简单的整流电路--于是在这样一个国家得以大力发展能源转型,跌跌绊绊地也要往正路上走,可以想见。
因此,德国能源转型可以给我们的最好经验,也许不在于最后的技术模式和实施轨迹示范,而恰恰在于那种文化自信所带来的社会凝聚力。因为能源转型,其实也是社会转型、行为转型,它在今后几十年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很可能会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对于德国而言,他们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有一句名言值得每个家庭思考:我们这一代学习工程和经济,是为了让下一代能学习音乐和艺术。"能源转型是一次复杂的社会运行模式转变,承载它的是整个社会的人文认知与科学精神。"
说这句话的也许是个小人物,但验证它的,却是几十亿人。
【无所不能特约作者,廖宇,在德国柏林电网公司调度中心从事新能源调度管理工作,曾经任职于国家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局、西门子公司智能电网部全球项目管理中心,有近14年电力系统从业背景】
责任编辑: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