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其所言,2009年、2010年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仅为668万元、17万元,但受光伏业务低于预期的影响,2011年资产减值损失大幅提升至5489万元,2012年、2013年更是持续提高至1.79亿元、2.03亿元;管理费用中的折旧与摊销,2012年、2013年也分别高达4321万元、1.18亿元。
“公司投资的光伏项目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拖累较大,本次剥离即为了退出光伏行业,甩掉包袱,预计公司的资产、财务状况将明显改善。剥离完成后,公司将有更多精力投入家纺主业。”孚日股份如此表示。
断臂求生
“家纺产品在国外属于快速消费品,近年来市场相对稳定。目前,公司已经放弃了多元化的发展思路,争取把主业家纺做大做强。”张萌说。
根据导报记者此前采访,孚日股份下注光伏业,当初可谓踌躇满志,几乎把光伏产业视为公司第一主业,试图以此“拯救”家纺业。可谁曾料想,仅仅在投资光伏项目6年后,“毛巾大王”便被迫逃离光伏,重新回到深耕家纺的轨道上来。
“贱卖光伏资产,也是为了断臂求生。”锐财经分析师王政对此评价说,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捕捉有限的机会,很多跨界企业的衰败正是违反了这个原则,盲目上新项目,陷入机会的“陷阱”而无法自拔。
当企业把一个产业规模做到极致后,是应该继续坚守,还是多元发展?孚日股份的尝试,无疑给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剖析样本。实际上,六七年前纺织行业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除了孚日股份,原本以毛纺为主业的江苏阳光、以服装为主业的杉杉集团都曾向太阳能光伏产业进军。但随着国内产能的激增、国际竞争环境的恶化,众多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想来淘金的企业早已陷入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12孚日MTN1”债券持有人会议上,共3家机构以非现场方式参会,这3家机构合计持有“12孚日MTN1”发行面值1亿元,占发行总额的33.33%。据导报记者了解,“12孚日MTN1”发行总额为3亿元,持有人共9家机构。根据相关规定,出席持有人会议的债务融资工具持有人所持有的表决权数额,应达到本次债务融资工具总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会议方可生效。
虽然上述持有人会议无效,但从表决结果来看,3家参会机构均投出了反对票。因此,孚日股份11日召开的“12孚日MTN1”债券持有人会议,其表决结果将对“12孚日MTN1”的评级等产生影响。对此,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