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6年摸爬滚打,孚日股份还是决定放弃光伏产业。近日孚日股份公告称,此次交易将损失2.3亿元,为此2014年的净利润将减少1.7亿元。这种情况在A股市场并不少见。有分析指出,上市公司逐利赶时髦的情况比比皆是,往往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对投资人造成一定的伤害,监管层对此应进行更严格监管。
孚日股份退出光伏行业
全球最大的家纺企业孚日股份近日公告称,公司意图退出6年前涉足的光伏产业,将出售全部光伏项目相关生产设备。
按照孚日股份的说法,因光伏行业持续不景气,公司投资的光伏项目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拖累较大,公司拟将光伏项目相关设备全部出售。实际上,一度低迷的光伏产业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正在持续回暖,很多企业恢复了盈利。
孚日股份坦承:预计本次交易将损失2.3亿元,2014年净利润减少约1.7亿元,计入公司2014年度经营业绩。
据悉,无锡尚德曾经的“财富神话”使光伏产业2008年成为各大行业和资本市场追捧的宠儿。正是在这个时候,孚日股份这家2006年11月24日登陆深市中小板的家纺企业,2008年初通过公开增发募集的12.6亿元资金中的40%投向了光伏产业。
2008年1月18日,孚日股份公布将投资成立孚日光伏,拟建设规模为年产60MW CIS薄膜太阳电池组件生产基地,预计2009年第三季度投产。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8亿元,当年3月又增资至5.44亿元。
有股民反映,当时孚日股份的做法违背了当初募资时的公开承诺。“孚日股份当时的承诺是:将募集到的资金悉数投向家纺类项目。6年前违背承诺硬是要转型,6年后一分钱也没赚到还巨亏,现在又要打回原型,这不是”过家家闹着玩“吗?利润减少业绩受损,这损失谁来承担?”
市场人士则认为,光伏产业与孚日股份主业完全无关,也起不到上下游相互补充的作用,由于业务差异太大根本驾驭不了,巨亏也是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