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商务部8月14日正式出台多晶硅“双反”政策后,我国下游光伏企业即加速了从美国进口多晶硅的速度。从有色协会硅业分会最新发布的报告,9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为9942吨,其中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量为6415吨,占当月总进口量中的64.5%;其中,从美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1698吨,除去不在反倾销范围内的189吨半导体用多晶硅外,其它全部为规避反倾销税的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美国企业提前一年锁定了中国市场的订单。
国内部分光伏企业这一行为,不仅大大缓解了美国REC、Hemolock等企业即将在年底面临的国内多晶硅“双反”征税的压力,也大幅削弱了国内商务部多晶硅“双反”这张底牌的份量。一直参与光伏“双反”一位国内律师表示,国内多晶硅“双反”这张牌的作用丧失,在美国终裁之时,中国企业只能束手就裁。从更深远地影响来看,不排除在美国与中国的光伏整体谈判的预期中,丧失谈判地位的可能。
针对国内光伏下游企业普遍担心原料不足的、价格垄断的担忧。笔者了解到,中国光伏产业上下游正在逐渐实现产销平衡。在全球前十家多晶硅企业里,有4家是中国企业,产量已经占到国内70%以上的市场份额。到今年底,国内多晶硅实际产能约为15万吨,可基本满足现时28-30吉瓦电池生产需求。随着国内其他几家企业的设备改造升级的完成,今年底国内多晶硅生产可以达到23.8万吨的供应量,也可满足40吉瓦的电池配套生产。同时,我国对韩国象征意义上的征税,也不乏是国内企业获得原料的一个途径。在原料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预测国内多晶硅价格的浮动将长期保持理性。
中国发展国内光伏产业是国家能源战略中的百年大计。为完成2009年中国对全球承诺的15%清洁能源指标,在国内水电、核电发展放缓的情况下,光伏产业将在未来承担更大的责任,这同时也意味着光伏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巨大。有消息称,2020年,国内光伏100吉瓦装机规模或将再次上升到150吉瓦,届时,国内光伏产业的主动权一定要掌握在中国自己的手中。
当产业利益大于行业利益,行业利益大于企业利益,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国家利益至上,这一问题需要当下国内光伏企业的思考,只有全国光伏同一盘棋,我国才有可能在未来拥有光伏领域的话语权和谈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