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数字上看,行业复苏的确已现曙光。根据官方统计,2014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达到82.3亿美元,同比增长15.9%,而去年全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仅为100亿美元左右。在企业方面,二季度阿特斯太阳能、昱辉阳光、晶澳太阳能等主流厂商都实现了毛利增长,部分毛利在10%以上,行业投资表现也愈来愈活跃,中民投在此背景下新建或收购电站项目,时机较为成熟。
但回顾近三年国内光伏行业的发展历程,“复苏”说法又显得颇为牵强,这也是诸多业者怀疑中民投投资合理性的重要方面。
众所周知,我国光伏发电站尚未实现自主盈利,企业维持正常营运主要依靠政府的补贴。目前我国分布式光伏补贴额度为0.42元/千瓦时,这比0.419元/千瓦时的煤炭发电收购电价还要高,如此高额的补贴下,光伏产业若还是不能呈现“复苏”迹象,就显得有些说不过去了。伴随技术的不断完善,光伏发电的成本虽然也在下降,但是对比0.2元/千瓦时左右的煤炭发电成本,光伏发电想要凭“实力”说话,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样,中民投光伏投资项目能否实现长期持续盈利,说到底,还是仰赖随时可能摇摆的政府扶持政策。
从2013年3月,全球光伏产能排名前十的尚德电力宣布破产重组,中国光伏行业陷入全面危机。此后,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高额的光伏补贴政策,但这些政策更像是“救急”,其可持续性或难有保证。
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光伏产业总装机规模在18GW,按照分布式光伏与集中式光伏各自占一半来算,政府全年需要财政拨款已达到190亿元以上。而在同期,欧美、日本等国家已经纷纷减少了对光伏发电的补贴。未来,光伏补贴的发展能否持续,或将影响中民投的收益。
用产融结合的模式投资宁夏,中民投此举无疑是光伏行业一次很好的尝试,但现在说成功显然为时过早。因为其选择宁夏建立电站,仍指向政策红利。因此,寻求如何在较短时间实现成本缩减、自主盈利,将是中民投下一步面临的最大挑战。而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只有从内打破窘况,寻求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才是产能释放、行业新生的真正开始。
(作者系卓创资讯新能源行业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