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港股上市公司恒大地产、国藏集团发布的联合公告在光伏业界以及资本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
根据公告,恒大地产、国藏集团、Solar Power, INC(以下简称“SPI”)已于当日订立谅解备忘录:国藏集团同意以0.03135港元/股的价格,向恒大地产配发及发行308.13亿股,向SPI配发及发行74.64亿股。
由此所募集的12亿港元,将被用于太阳能业务。根据公告,国藏集团完成增发后,恒大将占股73.59%,SPI则占股17.83%。
作为此次定向增发的两大“主角”,恒大地产刚刚于国庆节前宣布了其欲跨界开展光伏业务,斥资900亿元在张家口市开发9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的消息;而根据此前种种线索,由光伏“大佬”、赛维LDK原董事长彭小峰亲自挂帅的SPI(现为OTCBB挂牌企业),似乎正在冲击纳斯达克(NASDAQ)。
在业界看来,恒大跨界进军光伏,需要如彭小峰这样的光伏“大佬”级人物背书,更需要如SPI这样专业的合作伙伴配合。而更为切合地是,从恒大“张家口项目”的模式中可以看出,恒大地产选择了光伏下游(电站运营)为切入口,而SPI也一直将自身定位在轻资产(相对于制造端)的光伏电站投资、运营商。
SPI转板恒大可赚3.5亿元
此番增发的一个细节是,恒大在入主国藏集团的同时,还决定认购SPI的2173.95万股普通股,占SPI总股本的3.95%,成本约3000万美元(约为1.84亿元)。而相对于此,SPI认购国藏集团的74.64亿股(价格为0.03135港元/股),成本约需2.3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为1.84亿元。
也就是说,抛开“跨界进军光伏,SPI及彭小峰可以为恒大提供的帮助”暂且不谈,若SPI冲击纳斯达克计划属实并最终达成,仅“入股SPI”一项,对恒大而言,便称得上是笔划算的买卖。
早在2011年1月份,中国光伏“龙头”赛维LDK斥资约3300万美元收购了在美国场外交易电子报价板OTCBB上市的SPI70%股份;2013年8月份,SPI宣布将项目业务由此前的北美、欧洲扩增至中国市场;今年8月20日,时任赛维LDK董事长兼SPI董事长彭小峰借财报之机发声,明确要将SPI打造成赛维LDK的“一个增长平台”;而随后的8月29日,彭小峰宣布即日起辞去赛维LDK及其附属公司的行政及董事职务,但仍将担任公司及其附属公司高级顾问。
显然,彼时公告中的赛维LDK附属公司不包括SPI,否则,此番参与入股国藏,彭小峰也不会以SPI执行董事的身份出现。基于此,业界将其解读为彭小峰正全力以赴地投入SPI建设。
与上述战略调整相对应,在今年5月8日,SPI宣布以每股0.16美元的价格出售共计1.35亿股普通股,募集2175万美元后,8月20日公布2014年第二季度财报时,SPI披露,其与相关方再度达成了一个2500万美元的私募融资最终购买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