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时代中,有很多微妙的变局,于宏观至国家、于微观至个人,对中国光伏而言,变局中求生存,固步自封,难免被洪流淹没,穷则思变,将迎来柳暗花明。
双反击中中国光伏的“七寸”
不久前,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光伏产品“双反”调查结果,认定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进口的晶硅光伏产品存在倾销行为,此前美国商务部已经裁定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存在超额补贴行为。等待中国的将是新一轮高额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事实上,美国、欧盟近年来在这一问题上一直在找中国企业的麻烦。
美国双反裁定落锤,中国光伏一声叹息。痛定思痛,为什么中国光伏企业总要看老外的脸色过日子?答案其实很简单:其一、我国晶硅光伏产业面临着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尽管目前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但先进技术、关键材料和高端装备仍然依靠进口,尤其是高端成套装备进口推高成本,“绑架”技术创新。
其二、我们过去只把光伏电池作为一种出口产品,而没有将其放到新能源革命的高度来认识,没有在国内扩大应用,我们用本土的高能耗和出口的低价位支持了欧美的能源变革,结果却换来了当头一闷棍。
简而言之,中国光伏业长期存在“技术与市场,两头在外”的致命弱点。欧美接二连三的双反措施,正中中国光伏的“七寸”软肋。
中国光伏路在何方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控股集团主席李河君认为,我们要检讨自己“两头在外”的模式,一方面开拓国内应用市场,促使市场多元化;一方面更要努力掌握核心技术,认清转型升级的方向:薄膜化、柔性化才是太阳能产业战略方向的正确选择。
汉能控股集团与全联新能源商会在近期发布的《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4》中指出,2013年全球光伏市场的新增装机容量达到38.7GW,其中中国新增装机容量为12GW,同比增长了232%,接近欧洲2013年新增装机容量总和。全球光伏市场从以欧洲为核心区域逐步向亚洲转移,中国超越德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