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8月12日—2014年8月11日,公司控股股东李振国先生累计增持390.287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72%。
(2)截至2014年8月11日,李振国先生持有公司股份9867.438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18.32%;加上其一致行动人李喜燕、李春安先生所持股份,合计持股占公司总股本42.97%。
(3)根据披露的持股和股价数据,李振国先生增持价格区间为11.95-19.35元,特别是在股价14.43-19.35期间增持195.69万股。(我们加权平均推算增持均价约为15.74元,仅可作为持股成本大致参考)
(4)持续增持显示公司主要股东对公司发展的坚定信心,也是我们验证公司管理层积极性的依据之一。
单晶应用专题之:经济性测算
1. 行业背景判断:国内分布式启动在望,中期35GW装机目标明确,爆发点将在今年或者明年出现。
国内分布式完善政策正式发布在即,下半年国内分布式有望快速启动。不管是从欧、日、美等海外光伏发展经验,还是从光伏自身的比较优势,分布式毫无疑问都是我国光伏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根据发改委《能源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规划2017年分布式累计装机达到35GW,年均装机将在8GW以上。
由于分布式项目普遍存在面积限制,转换率更高的单晶产品具备竞争优势。从日本市场来看,2013年日本住宅市场装机2.26GW,单晶占比达到63.45%;工商业装机2.86GW,单晶占比24.10%;大型电站装机2.38GW,单晶占比14.77%。
我们判断,伴随国内分布式的快速启动,单晶在国内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进而带动单晶需求增长。为此,如何考量单晶在分布式电站中的经济性也显得至关重要。经济性包括初始装机成本与LCOE两个维度,这里我们从装机成本的维度出发,对单晶与多晶的经济性进行简单分析。
2. 从装机成本的角度测算单晶经济性:BOS成本占比越高,单晶经济性越好,日美市场可做验证,分布式启动利好单晶
同样的60片的156*156的单晶组件与多晶组件在大小、规格等方面基本相同,所以单晶电站与多晶电站BOS成本(非组件、逆变器等建设成本)相同,但是由于单晶组件功率高于多晶组件,折算到每W上的BOS成本低于多晶组件,进而可以摊薄每W单晶组件价格高于多晶组件价格的部分。我们对此进行简单测算,并做如下假设:
(1) 假设单晶组件价格为4.5元/W,多晶组件价格为4.0元/W;
(2) 假设单晶组件功率比多晶组件高15W,分别为265、250W。
经过计算,虽然每W单晶组件价格比多晶组件高12.5%,但由于BOS成本的摊薄,每W单晶电站的投资仅比多晶电站高3.3%。
我们对BOS成本做敏感性分析,我们发现当BOS成本超过10元,也就是电站单W成本14元左右时,单晶电站将在单W投资中占据优势。
在美国、日本等BOS成本较高的地区,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成本在3-4美元/W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单晶仅从单W投资上即已取得了相对优势,这也可能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日本等地区住宅市场单晶占比较高。(美国市场单晶占比并不算很高,主要和美国自身补贴方式有关,但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单晶占比上升的趋势,美国五大电站开发商Firstsolar、Sunedison、Sunpower、Solarcity和Solarworld均表示后期要大幅提高单晶电站占比)
责任编辑: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