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25日公布初裁结果,美方初步认定来自中国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存在倾销行为,其中中国大陆产品的倾销幅度为26.33%至165.04%,台湾产品的倾销幅度为27.59%至44.18%。基于这一初裁结果,商务部将通知海关和边境保护部门向相关产品生产商和出口商征收现金保证金。
1、美国对华“双反”案回顾
为回应德国光伏企业巨头太阳能世界公司美国分公司的申诉,美国商务部1月23日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并于6月发布反补贴初裁结果,认定从中国相关产品存在补贴行为。这是美方第二次将“双反”大棒挥向中国光伏产品。2011年11月,美方对中国产光伏电池启动“双反”调查,并于2012年12月决定征收29.18%至254.66%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高额税率使得中国企业很难向美国出口中国产光伏电池产品。
根据美方贸易救济程序,商务部将于今年12月做出反倾销终裁,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于明年1月做出终裁。如果二者均做出肯定性裁决,认定中国输美晶体硅光伏产品给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美国海关将正式开征反倾销税。
2、美国对华光伏“双反”初裁落地台湾地区电池厂商陷入绝境
来自中国大陆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只有天合光能(TSL.NYSE)的税率在30%以下,其余应诉公司的税率则被定为42.33%或58.87%,未应诉的公司税率被强制定在了165.04%;台湾地区的昱晶能源税率是27.59%,茂迪工业为44.18%,其他公司定为35.89%。而这无疑对2013年大陆及台湾地区创造近15亿美元的光伏出口企业造成了较大打击。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台湾的“电池”公司被放在了这轮禁令中,这也是与2012年美国对华光伏第一轮“双反”制裁相比最不同的一点,会促使中国大陆的组件厂商蜂拥至马来西亚和韩国采购相关光伏产品。
这次“双反”强调的是,如果硅片来自于中国大陆,而组件和电池在国外并出口至美国的话,不在“双反”范围内;而如果使用中国大陆的硅片、台湾的电池再返回到中国做成组件,出口美国就会被征税,最受影响的就是台湾公司。
3、中国光伏再遭“美国劫” 影响或达20至30亿美元
对于美国作出如此裁决,光伏业界早有一定心理准备,“最坏结果”或将影响中国光伏产品20-30亿美元的出口额。这对于刚复苏的中国光伏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还将影响到中国几十万光伏制造从业者的生活。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自从前次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制裁后,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已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为阻碍难以长久影响到中国光伏企业。再加上中国政府鼓励光伏等新能源的发展,国内市场正在打开。方正证券新能源行业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国内装机进度迟缓以及美国双反影响,近期各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电池片和硅片跌幅较大,下半年产品可能会阶段性反弹。同时还预测下半年还会有鼓励分布式的政策出台,在地方支持力度较大的区域分布式光伏装机可能率先启动,预计今年国内分布式总装机可能达到4GW左右,下半年光伏板块会有一波整体性的安装行情。
4、外媒:美国对华反倾销 全球光伏行业洗牌
据《纽约时报》消息,虽然美国监管机构与中国关于太阳能组件的长期贸易争端仍在继续,但这起案件已经开始重新塑造该行业,让中国之外的生产商颇受鼓舞,而且还抬升了太阳能开发商购买组件的价格。
在与中国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幸存下来的美欧洲生产商已经开始显露复苏迹象。6月的判决所产生的影响在旧金山本月举行的一次大型行业会议上明显展现了出来。为数不多的中国企业甚至连展台都没设。它们曾占据整层场地,如今却只聚集在一个小角落里。
尽管太阳能领域的分析人士和高管表示,他们预计发展不会停滞,但围绕定价的不确定性已经动摇了部分项目,尤其是计划向公用事业企业出售电力的大型新太阳能发电厂。在中国,尽管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已有所减少,但关税即将再攀新高的可能性让整个行业忧心忡忡,并正促使至少一部分高管考虑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地方去,比如美国。现有关税已经限制了中国面向美国的太阳能组件销量,使其在中国的行业全球销量中所占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
5、商务部:美方应尽快光伏产品终止调查程序
记者7月28日从商务部获悉,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负责人指出,中方对美方再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放任光伏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美方无视事实及法律依据,适用相互矛盾的原产地规则,对中国相同光伏产品进行频繁限制,这是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频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不能解决美光伏产业自身发展问题,希望美方审慎处理此次调查,尽快终止调查程序,为促进全球光伏产业创造良好竞争环境。光伏上下游产业依存度高,互补性强,美方2012年对中国光伏产品采取的救济措施已严重干扰了光伏产品的正常贸易。贸易摩擦虽然不可避免,但政府有责任加以管控,避免影响中美经贸关系正常发展。如放任中美光伏问题继续升级,最终将使两国光伏上下游产业受到伤害。
扩展阅读:
聚焦美国对华新“双反”
1500字让你看懂 美国光伏“双反”搞了哪些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