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升级估算法讲的是目前太阳能光热行业处于最低级的应用阶段—热水应用阶段,而在热水应用阶段上面还有更高级别的热能和热电应用,简单的说就是太阳能光热还可以产生动力用于工业热动力,也可以产生高温蒸汽进行发电,热能和热发电市场空间是无限大的,所以即使保守估计一下这个市场应该在万亿以上,所以技术升级估算法的支持派要求我们要有“大光热”的思维,不能局限在热水应用上。
而“一人一分钱”估算法则是取材于我们小时候的幻想,如果全国人民每个人给我一分钱,那么我该有多少钱啊!全国大概有13亿人,假设每户有四口人,也就是全国要有3亿家庭,每个家庭用一台热水器,每台热水器按两千元算,市场容量也要在6000亿元,再假设每台热水器的寿命是5年,市场容量约在每年1000亿左右……。当然,这种计算方法不值一驳,它错把最大容量误认为是市场,处处充斥着理想状态。
对于第一种估值方法,我想说的就两点:一,即使在技术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太阳能光热发电和热能应用都只是出于起步阶段,并没有被大规模的应用,所以幻想一夜之间万亿市场全面解冻,那只能是幻想,如果说国外技术比国内落后,资金、实力以及市场需求比我们差,那我只能送你六个字——“自己出去看看”;二,即使光热发电和光热热能应用市场开始出现发展,目前阶段,有几个行业内的企业能够搭上这班顺风车?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核心配件供应商,那还要通过层层关系筛选。
第一种估值方法问题的实质问题是行业的属性问题,我们到底从事的属于热水行业,还是新能源行业。如果属于新能源行业,那么它就应该像光伏一样,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集一国的实力去打赢这一场新能源的储备战,会出现“光伏双反”这样的国家行为。但它并没有上升到这个层次,这说明,作为新能源来说,太阳能光热的利用价值相对于太阳能光伏差很多,其开发成本和回报价值可能在经济上并不划算,在可预测的未来,太阳能光热作为替代新能源的可能性还不大。
所以,目前阶段,我们从事的行业属性仍然是热水行业,而且相对于其它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局限性更强,更不适合推广,但它具备的新能源属性为它扳回了这一劣势,所以我们行业在热水行业里和其它热水器处于一个公平竞争的局面,只有正视这个属性,我们才能生存。
基于行业的热水属性,所以我们这个行业空间注定不可能太大,市场本来就不大,而且由于高度分散化的市场,我们也不可能产生大企业。这也是即使在市场发展了半个世纪的德国和美国市场,目前也没有一家超过5亿欧元的大企业诞生的原因之一。在国内,太阳能光热行业快速发展了近二十年,但是整个行业的产值却赶不上海尔、美的等一个企业的产值,美的、海尔等企业一年的产值在1300-1400亿左右,而整个光热行业加起来却不足600亿,即使600亿的蛋糕,还要分散到数千家企业的手里,据行业协会公布数据,目前行业内企业的数目约在1500家左右,而事实上,这个数目可能要更多,在这样的行业,我们怎么可能诞生大企业?所以,进入太阳能光热行业前,做出企业战略前,请首先要相信,我们这个行业市场不会太大,而且受限制因素众多,更没有产生大企业的环境,接受了这些条件,还要不要进入这个行业,怎么进入这个行业,你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刚进入这个行业就昂首挺胸、做大做强的企业一般会被市场淘汰,反而做小而美的企业才可能生存。
非理性声音2: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对企业来说是个大蛋糕。
说起政策,我总会想起这样一个场景,在《让子弹飞》里面,姜文扮演的王麻子冒充的马邦德县长刚到鹅城,葛优扮演的马邦德假装的汤师爷恭恭敬敬的喊:“县长来了,鹅城太平了!县长来了,青天就有了!”我们的太阳能企业就像鹅城百姓盼着县长一样,盼着不断出台新的政策。
笔者曾经数次参加行业年会,几年来也常常阅读行业杂志和浏览行业网站,除了企业的广告内容,大部分行业内容都是对这个行业和对政策的讴歌,似乎在政策的引导下,我们这个行业会一直高举旗帜,昂首阔步,走进那到处充满订单的新时代。今年增长了多少,明年又增长多少,未来我们还会增长多少,今年出台了多少政策,明年要出台多少新政策,过几年我们还会有很多政策。政策有了,订单就不愁了!政策有了,行业就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