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发展要三方互赢
中国能源报: 从能源规划与发展的角度如何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
潘一玲: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早已开始,但先前受区域影响,且政策导向力度不够,不如现在深远。从能源发展角度而言,京津冀一体化首先应是基础设施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要达到区域间互惠、互利、平衡。 在建设大型能源设施方面,北京有资金优势,河北有地域优势,双方可以实现互补,按比例分成共建。
从电力来看,北京目前最高等级电力是500千伏,为接收特高压外来电,北京有意向周边各方向建几座特高压变电站。这些变电设施也要在京津冀这一大范围内选址,用电也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实现三方互赢。
中国能源报:京津冀协同发展能源规划的顶层设计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潘一玲:从顶层设计来说,京津冀能源规划的主线是节能和降耗。京津冀类似“大巴黎地区”,降低北京的能耗和污染需从三地综合考虑。
京津冀三地现在开始互访,但还未形成共同做区域能源规划的机制。北京应在京津冀区域规划顶层设计中占主导地位,综合能源、电力、水资源等三地共同诉求。
需综合考量“煤改气”
中国能源报:近年来,北京“煤改气”力度很大, 北京有此资金实力,但相比之下,河北、天津要逊色很多,对此您如何看待?
潘一玲:因为大气治污的需要,“煤改气”提上议事日程,不再新建煤电项目,对原有的小、中锅炉进行煤改气改造,这些都成为共识。当然,成本也十分高昂。
北京的“煤改气”需要考虑清楚一些问题:“煤改气”对控制pm2.5究竟有多少效果?北京即使一吨煤不烧,污染来源还有庞大的机动车辆,且周边地区的污染不能完全消除,“煤改气”对北京大气治污贡献能有多大?燃气电厂的末端治理要求很高,上脱氮设施成本很高,使得“煤改气”成本和后续运行成本更高,北京或有此经济实力,但是天津、河北又如何?有专家提出,北京的污染30%来自于周边,70%是本地。
对于那些即将服役完毕的电厂,可以改造。但对于那些环境治理水平很高、集中处理污染很好,并且在服役期壮年的大型集中热电厂,没有必要马上改。这部分资金不如花在别处更有效率的地方。环保资金不能够专款专用是个很大问题。
中国能源报:大规模“煤改气”毫无疑问会引发天然气资源供应紧张,有人认为,去年的暖冬“救”了北京。北京目前已经实现了多气源的供应格局,您认为如何能够更好地保障北京的天然气供应安全?
潘一玲:北京是个典型的用气峰谷比较大的城市,冬天一到用能高峰时期经常出现紧张状况,好在现在北京的极端天气不太多,但若出现,依旧会对气、电的保供提出严峻挑战。
北京的天然气管道还有些余力,能够实现短暂调峰。目前陕京四线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且已规划到陕京五线了。北京还在和中石油谈地下储气库的项目建设,同时也在考虑建LNG应急储备。
发展分布式能源一定要因地制宜
中国能源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北京存在什么样的发展机遇?您对天然气“退出家庭,进入小区”这种观点如何看?
潘一玲:天然气“退出家庭,进入小区”我个人是赞成的,但发展分布式能源必须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以北京为例,北京现在已经有了大的供热网,规模大些的设施基本都在大网附近。而那些不在大网附近、成体量、应该搞分布式能源的建筑,又可能受到上网的影响。因此,发展分布式能源不是仅靠规划就能决定。至于分布式能源在北京的未来发展,就看 “十三五”规划会有些什么深入的探讨。
目前看来,发展分布式能源投资高、运行费用高,还和能不能上网有关系,这需要精细的计算和管理。想让燃气采暖“退出家庭、进入小区”,如果是新建的小区,又配备了中央空调,就可以推分布式能源项目;但是对于那些已建成的小区,硬将其改成分布式供能,效果恐怕不好。
寄希望于“核”
中国能源报:您如何评价北京“十二五”能源规划到目前的进展和成果?您对“十三五”能源方面的规划有何期待?
潘一玲:北京的“十二五”能源规划基本执行顺利,甚至略超前计划。我觉得北京的大型发电设施规模控制在北京总电力的30%左右就行了。我个人期待“十三五”要进一步加强“外调电”,保证电力稳定。
至于天然气,如果北京规划的那些气源都能实现,保证北京供气没问题。此外,天然气的节约高效使用和雾霾治理都要从京津冀一体来考虑。
中国能源报:治理雾霾,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机遇在哪里?
潘一玲:要想发展新能源,不管太阳能还是风能,受到的条件限制特别大,我一直有个观点,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一刻都不能停,一定要实事求是,能上时再上。北京并不是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的地方,北京将来真要发展的是核能,但是核能在北京要想打响第一炮,真的是太难了。
比如,低温核供热技术在国外已经很成熟了,清华大学核研院对低温核供热的研究到现在也都几十年了。北京应该适时启动相关研究试点。在化石能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尤其像北京应该拿“核”来做一部分支撑。我寄希望在北京外围搞一个试点。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