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晋基地,从拉晶和切片的每一道工序开始搞创新,提高技术水平。通过连续技术攻关,晶龙自主研发推广使用的“超薄片切割法”,帮助企业实现了“一刀切出1亿元”。“一刀切出1亿元,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事实。”靳保芳说,“关键就在于晶龙的技术。”晶龙集团手握创新“宝刀”,自主研制并推广的“超薄片切割法”,采用90微米切割钢线,切出了180微米厚度的单晶硅片,且成品率达98%以上。这样年产几千吨单晶硅,每年晶龙就能轻轻松松增加一亿元进账。
正是靠着这些新技术的优势,在众多企业线切不赚钱、纷纷关停生产线的情况,晶龙却能满负荷生产。许多国内外大型企业专门来晶龙做线切加工业务,因为同等条件下,晶龙能切得既多又好。
在东海基地,硅材料研究和多晶铸锭技术的不断提升,让企业在市场风雨中磨炼出崇尚技术创新的精气神。负责人王建立坚持科技创新的热情饱满:“生产最优质的产品,让市场给我们打分,我们要争取走的更远。”
在扬州基地,每一个研发子项目,往往用两套方案,如果一个成功,而另一个失败,则选择成功的;而两个都成功,则选择最优的,或者叠加二者的技术,取长补短。
在合肥基地,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组件综合检验实验室,六七十台套设备可检测各种天气情况下(包括雨、雾、高温、冰雹、冷冻、强紫外线等)产品的性能,为保持产品技术的领先不舍昼夜。基地负责人范瑞茂信心十足:“我们的产品技术一流,已得到国内外12家专业机构认证,我们有信心再创佳绩。”据了解,这里的综合检验实验室正在申报国家实验室。
这是全员创新的一个典范。超乎所有人想象,在最困难的时候,晶龙仍能逆风飞扬。
在鼓励创新上,除了资金支持,晶龙还制定了具体创新方法,理清创新思路,以保证“好钢要用到刀刃上”。早在2005年,企业就成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颁布《技术创新工作条例》,成立电子材料研究所和研发中心,每年都要根据发展实际选定十几项科技攻关课题,并把它落实到人头上进行科研攻关,项目完成后进行验收,及时兑现奖励,并在年底进行表彰。
早在18年前成立之初,晶龙就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道路。
“产学研结合、科研生产一体化,是科技型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靳保芳认为,太阳能光伏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尖端人才密集、营销外向型强、生产工艺升级快等特点,唯有坚持产学研结合,才能保障技术持续创新。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