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以及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不断冲击,包括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邓伟和他的团队也在一直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互联网营销方式,"线上线下互动,优化产品设计广开销路,这是我们后续的重要工作。总之,要细化市场、深化开发,跟得上时代节奏。"
邓伟告诉记者,他和他的团队在做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政策明朗、市场成熟和爆发的时刻。"尽管,邓伟并不确定这个过程有多长。
与光伏相识相知
2008年,邓伟首次接触光伏。他的第一站落脚在苏州一家光伏上市公司(以下称为"A公司")的产品研发部,参与组件设计方面的工作。
2008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危机还未到来,彼时的光伏行业正处于意气风发之际,A公司的理念、战略,高层的欧美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以及国际化管理思维让邓伟从一开始步入光伏行业便有了美好的体验。他对A公司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这个企业是我认识、了解行业信息,学习专业知识,积累行业经验的启蒙平台。"
三年后的2011年,邓伟在A公司的合同到期。因为生活的原因,他来到南京,进入了本文一开始提及的C公司的研究院。这是邓伟的光伏第二站。
谈到这次工作选择,邓伟表示,"当时,业内很多大公司都在积极拓展下游业务,在电站开发、系统设计方面积极布局。当时的尚德、天合、英利、正泰、协鑫、中电、阿特斯等企业都开发建设了大量电站。"邓伟感到国内终端领域的前景巨大,也希望能够从事下游方面的工作。
在查阅了相关资料,以及向朋友了解后,他认为这家研究院作为综合型的新能源系统服务商"在国内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且技术实力雄厚",便定了下来。
在C公司前期,他参与了光伏系统项目工程的设计与改善等相关工作。之后,经公司战略调整转至应用产品开发部门。相较系统端的热闹,应用产品端稍显落寞。已过而立之年的邓伟仍需在这个红海领域艰难"拼杀"。
事实上,自邓伟进入C公司不久,光伏可谓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次的光伏调整期时间长,程度深,让大家猝不及防。记者清楚地记得,2012年下半年到2013上半年,行业悲观的情绪弥漫着整个光伏界,停产、欠薪、讨债的消息此起彼伏,从业者抱怨、茫然的声音不绝于耳,跳槽、改行的大有人在。
幸而,有一批可爱的光伏人愈挫愈勇,在寒风中仍然执着坚守。"在最困难的时候,各线员工的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同其他有优秀的兄弟公司团结合作、共克时艰,最终大家都挺过来了,扛过了寒冬期。"邓伟如是说。
光伏是场马拉松
虽说光伏是场马拉松,能够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但在这场历时两年之久的无比残酷的淘汰赛中,企业竞争力上的孰优孰劣似乎已经有了端倪。
在这里不得不提及邓伟的母公司--C公司。这家集团公司于2004年涉足光伏行业,属于国内最早一批布局光伏的企业。在光伏发展如日中天之际,C公司也意气风发地在上中下游全面撒网,成立了5、6家子公司。
下一页>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