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持续动荡 台厂应开拓新出海口
在中国大陆厂商用以量制价的策略攻城掠地同时,贸易战旋风也扫来台湾。中国大陆对于双反早已身经百战,且政策不断拉抬本土市场需求,本次美国要提起的反倾销及反补贴调查对于中国大陆已无法构成太大的威胁,相较之下,出口至中国大陆及美国占比大的台厂,因应策略就更须要比以往灵活且明确。
目前台厂最大的优势即为优于中国产品的转换效率及品质。2013年起,太阳能模组的需求瓦数从240瓦一路升上到250瓦,最常采用的效率为17.2~17.6%的多晶矽电池片。随着矽晶片的高效产品持续提升,下游厂商也希望获得更高瓦数的模组,目前台湾高效多晶矽电池片转换效率约在17.6%以上,单晶则可做到19.6%以上,整整高出中国产品4~8%。
未来,转换效率要求较高的分散式太阳能系统将是大势所趋。2014年上半年产品需求会提升到17.6~17.8%,六十片模组相当于250/255瓦,七十二片模组则为300/305瓦,而到2014年底,主流产品将以17.8~18%效率为主,提供255瓦以及305瓦以上的产品,台厂在效率部分已抢得先机。
然而,在3月底对中国大陆反补贴税率初判前,贸易战将产生的影响都不会有太明确的答案,台厂只能先对各种可能的情形进行沙盘推演并着手规画未来布局。目前看来,台厂最大的劣势在没有自身的出海口,大多以电池片出往中国大陆的形式运作,若最终税率过高,台厂订单恐大受影响。
预期短期内台厂将尽可能拓展新兴市场,并持续增加日本市场订单比重。但若反倾销案最终对台湾判出高于10%~15%的税率,台湾厂商则必须建立起更稳固的出海口。对此,虽因财务方面的考量,台湾厂商并不会像中国大陆大手笔往下游电站业务发展,而要拓展自有品牌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任务,但有些台湾厂商已开始布局,准备在模组产能方面多加着墨,或在代工模式上有更进一步的思考。长期而言,无论贸易战最终如何收场,台湾厂商都应将出海口的建置当作最优先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