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再挥双反大棒,拟对中国光伏产品全面设限,面对困境中企应如何应对?英利法务总监樊振华接受访谈时表示,中企应进行市场重新布局,“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面”,增强风险抵抗力,在产业链上做不同的布局,努力开拓下游市场,此外还要考虑国际方面的合作,使投资组合能实现多元化。
樊振华说,这两年国家层面也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刺激鼓励光伏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因为,如果要能把这样一个好的产品用在整个国内市场的话,可能我们就可以跟雾霾说再见了。
但从中国企业的整体应对来说的话,一方面需要市场重新的布局,就是相当于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面,使中国企业在面临各种各样的一些贸易摩擦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风险抵抗能力;另外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上也在做不同的布局,包括英利也在逐步向下游去发展,在电站业务,包括大型地面电站,然后屋顶的这些项目,在努力开拓下游这方面的市场。
樊振华表示,中国企业现在也已经在不断考虑到,整个的发展战略或者说投资战略。有可能在过去几年的时候,集中会把产能都放在中国国内,毕竟国内有一个成本优势,但是随着国内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上升,这些方面优势在慢慢退去,所以很多中国企业也在考虑国际方面的合作。
“通过国际合作,一方面可以化解在产品竞争过程当中的摩擦,另外一方面,自己整个的投资组合能实现多元化,所以就整体上来说,化解这些贸易摩擦,或者其他的一些,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等等。”
此次美国再次对进口自中国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而薄膜光伏则再次幸免。那么,未来中国的光伏产业是否可以通过薄膜路线实现转型升级,从而避免总是遭遇欧美国家的“双反”呢?
对此,樊振华表示:“如果想去往那方面去转型,这个难度比较大。因为薄膜光伏本身投资规模是非常大的。”
据樊振华介绍,从初始投资方面,可能同样产能的晶硅类的产品还有薄膜类的产品,薄膜类产品成本能达到晶硅类投资的三到四倍。这需要考验企业的财务能力,而且还要考虑未来当你的产能真的布局在那里的时候,是不是这个市场还是那个市场。
樊振华说:“另外,在转换效率方面,晶硅类的产品,现在有多晶、单晶,基本上多晶类的产品基本上转换效率达到17%、18%这样的水平,而单晶类的一些产品可以达到20%以上的转换效率。而薄膜类的产品现在转换效率相对来说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10%到12%范围之内。这里说的是商业化生产的,在实验室水平可能相对比较高一些,但是在商业化生产现在是这样一个基本水平。”
“然后从衰减角度来说,可能晶硅类产品衰减比较小的,而薄膜类的产品现在衰减这些方面还是很难在技术上实现一个很好的控制。我们了解到一些基本数据,可能衰减一年能达到10%这样一个水平,但是可能晶硅类在1%、2%这样一个水平。”樊振华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