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务部对美国、韩国多晶硅“双反”终裁和欧盟多晶硅“双反”初裁结果的出炉,这件一直牵动着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以及众多关心新能源产业发展人士神经的大事,总算是告一段落了。对美国的高税率、对韩国的低税率、对欧盟暂不实施的税率,这些经过再三权衡却仍备受争议的数字背后,又有着哪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
业界质疑之一:对美征税虽高,对方却能规避
来料加工是改革开放初期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带动中国廉价劳动力出口的特殊贸易方式,由于加工贸易进出口不征关税,以这样的方式进口就可以规避惩罚性关税。而目前这种贸易方式已经完全变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加工贸易。由于监管不严,已经成为美韩企业规避税收的主要贸易形式。
数据显示,2013年11月份我国以加工贸易等方式进口多晶硅5619吨,环比增加39.1%,在总进口量中占比高达71%。其中自美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2365吨,高达自美国进口总量的98%。而在“双反”调查之前,这一比例仅维持在50%左右。正是受反倾销措施的影响,进口多晶硅才大规模采用加工贸易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解读反制效果已经起到,后续仍有政策跟进
对美国多晶硅发起“双反”调查是为了反制其对我国光伏下游产品的“双反”。虽然贸易战伤人伤己,但是当时已经别无选择。一方面国内多晶硅企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另一方面欧盟对于我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对美国采取措施能起到相应的震慑和抑制作用。目前看来,在以上两方面都颇有成效。
至于为何对美国的税率如此之高?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我国从美国、韩国、德国进口多晶硅的平均价格分别为13.8美元/公斤、18.81美元/公斤、21.66美元/公斤。在13.8美元/公斤的基础上,加上附表中50%以上的相应关税,会发现价格正好与德国进口价持平。所以采取高税率最重要的目的还是稳定当前市场。
针对加工贸易的“漏洞”问题,记者了解到,已经有多晶硅企业向商务部申请,将多晶硅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如果能将多晶硅进口列入每年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中,回归多晶硅的一般贸易监管属性,就能堵住外商逃避“双反”税的漏洞。不过,一旦国家将多晶硅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目录,多晶硅后市价格或将继续看涨。
业界质疑之二:对韩征税过低,反促进口增长
终裁中对韩国税率较低,特别是韩国OCI公司的反倾销税率仅为2.4%。我国自韩国进口的多晶硅产品中,OCI公司占到了90%。OCI公司在2007年开始投产,2008年产能仅有2000多吨,而2012年产能就已经接近6万吨。由于韩国本土并没有下游产业,为了抢夺中国市场,OCI公司一直采取非常具有侵略性的价格战略。调查期内,进口自韩国的多晶硅占据全国总进口量的比例超过了30%。过低的税率不但无法阻止韩国企业向我国倾销多晶硅产品,反而促使原产自韩国的多晶硅进口量快速增长。
更有韩国媒体指出,从表面上看韩国多晶硅企业貌似受到了打击,但是实际上此次裁定反而有利于韩国多晶硅企业的发展,因为美国多晶硅企业这一强劲的对手被征收了更高的关税。
解读尽在有效监控中,“期中复审”可期待
正如上文所述,针对美国的高税率事出有因,针对韩国的低税率也正是因为“往日无冤近日无仇”。诚然,韩国企业对我国倾销确实对国内多晶硅企业造成了实质性伤害,但贸然以高额关税拒之,必然会给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引起国内多晶硅价格的大幅波动。
从2014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来看,多晶硅产能与需求基本相当,多晶硅价格的大幅攀升不仅会苦了下游的光伏产品制造商,也会影响全球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说了,难道说“终裁”就等于彻底结束了吗?非也!有关部门还可以通过“期中复审”等一系列措施继续进行有效监控,目前看到的低税率未必就是最终结果。
业界质疑之三:对欧暂不征税,其更有恃无恐
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我国累计从德国进口多晶硅23162吨,占累计总进口量的32.1%,为这一期间累计进口量最高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在2013年7月份的反倾销初裁中,并未提及对欧盟的制裁,这给德国加大倾销提供了契机。
此次虽然做出相应税率的初裁,但是又暂不实施,恐怕德国将更加有恃无恐,疯狂进行倾销。有机构指出,这一举措将有利于欧洲多晶硅企业维持2014年在中国多晶硅市场的占有率。
解读对等姿态盼和解,或达成价格承诺
初裁中,欧盟第一大多晶硅生产商德国瓦克公司被裁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率合计达32.5%,虽然这一税率暂不执行多少让人有点失落,但是我们更要考虑到本案特殊的市场情况。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鉴于中欧此前关于光伏下游产品的争端最终以价格承诺达成了和解,所以我国也很可能会与欧盟就多晶硅达成进口数量和价格方面的承诺。此次的“暂不实施”,是我国据此前争端的处理而给予的对等姿态,其也将“温和”地维护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利益。
结语 调整心态,守好阶段性胜利果实
从一年来的国内多晶硅价格走势,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商务部对美国、韩国、欧盟发起的多晶硅“双反”调查确实不能称之为尽善尽美,但真真切切地起到了维护国内多晶硅产业利益的良好效果。
但是,如今多晶硅价格的一路高涨并不是国内下游光伏制造企业希望看到的,也不是光伏产品的使用者希望看到的,更不是国内多晶硅企业希望看到的。经历过多晶硅价格“过山车”式波动的洗礼后,国内多晶硅企业已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责任感,他们不仅不渴求“多晶硅价格高涨”带来的眼前利益,更试图通过技术革新降低生产成本,谋求与下游合力推进光伏平价上网。
我们要知道,发起“双反”的目的不是为了整垮国外企业,而是为了保护国内多晶硅企业和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看来,国内多晶硅价格已经回暖,企业陆续复产并致力于技术改造,可以说“双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同时,“双反”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对国外企业产销量的短期影响,作为国家之间光伏产业较量的武器,此次“双反”已经成功迫使国外多晶硅巨头改变了相应的扩产计划,为国内企业赢得了时间和机遇。
痛定思痛,虽然国外的大举倾销给国内产业上的这一课有些太过猛烈和沉重,但冷静下来细想,这一课又着实无法避免。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国内企业,只有争分夺秒完善自身,才能守好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