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人们为水泥、钢铁、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绞尽脑汁的时候,与之相关的另一个命题——合理规划新兴产业、谨防重蹈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覆辙的警钟,已在我们耳边敲响。让快速崛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有序,给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注力而非加压,成为省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病后初愈教训尤不可忘
提到新兴产业,不能不提太阳能光伏。尽管眼下这个行业有了复苏的迹象,但其兴衰过程仍给以深深的思考。在陈仁寿委员看来,目前我省光伏产业属于“病后初愈”,眼下仍有超过半数企业经营困难处于停产状态,负债率偏高,因此,决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疼”。分析梳理我省光伏产业的经验教训,陈仁寿认为,绝大多数企业产品档次不高,高新产业名不副实,企业间低水平竞争严重,是一大先天性缺陷。“因为缺乏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能力和动力,我省光伏行业实际上主要是电池片和电池组件制造,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结果是利润率很难提高,价格战成了销售的“法宝”。
如何实现我省光伏业突围,政协委员们建议必须内外功并用、标本兼治。对企业而言,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是关键,要通过产品提档升级谋求错位发展,跳出同层次恶性竞争怪圈,用新产品创造新需求。相关政府和机构,则要营造真正给企业雪中送炭的外部环境。金毅委员建议,应健全投融资体系、加大对前端研发支持力度、引进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特别要加快促进我省由光伏制造大省向应用大省的转变。
三大风险提醒物联网产业
几年前,物联网在我省还是个新概念,如今其产业集群效应已初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集聚区。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殷志强委员提醒,各地在抢抓物联网产业机遇的同时,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目前国家有《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很多地方则有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都为赶上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高速列车。以无锡市为例,“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就将2015年的产值目标锁定为2500亿元,占全国年产值的50%。其他省市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虽然没有明确的量化目标,但发展雄心跃然纸上。如果这些规划都付诸实施,物联网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可持续发展及核心创新能力不足,是另一大风险。物联网的基础工业还在国外,我国真正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部分并不多。因此,产业发展越快给国外资本提供的市场越大,我们自身却陷于后劲不足的窘境。殷志强说,产业集群虽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但也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美国底特律汽车城破产、我国东北三省等“老工业区”陷入长期衰落,都给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殷志强提醒,国外的物联网驱动力主要来自市场即应用,我们的驱动力则在政策而非市场,导致我们有些物联网技术缺乏真正的商业价值。事实上,我们不乏沽名钓誉的企业,有的只是从事一些附加值不高的系统集成或简单应用的企业,却大炒物联网概念,以获取政策扶持,只想捞一把就走。
为防范产业风险,殷志强建议建立物联网产业监测预警系统,强化对物联网集群的控制,将投资力量尽可能分散于发展产业内的多种产品或技术,避免同质化产品技术一哄而上。同时要努力培养产业核心能力,可以从物流等较为成熟领域的应用做起,进而将物联网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向更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