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剥离
记者获悉,在中海油新能源内部会议数天前,中海油总部内部也召开了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海油决策层认为就目前宏观及行业环境而言,应该在新能源业务上进行收缩。此次会议最终让中海油下定决心退出新能源业务。但中海油并没有选择“一刀切”的方式,而是进行选择性剥离。
接近中海油高层的人士透露,中海油第一步是解散中海油新能源,接下来则会把那些主导投资的项目卖掉,一些参股或控股的股权类投资暂时不会处置。
中海油新能源业务版图中,地位最重要的三块业务是风电、煤制气、动力电池,其他还包括生物柴油、太阳能等。风电业务之前一直是中海油新能源领域布局的重点,但也会是此次首先被剥离的资产。
上述接近中海油高层的人士称,风电项目基本上都是自主投资,因而处置起来相对方便,直接将其售卖即可。
2009年中旬,中海油又决定斥资50亿元控股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津力神”),进军动力电池行业。后者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商。
但上述人士称,由于动力电池是股权投资,还会对其进行保留。对此,天津力神董秘王战印证了这一说法。王战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称,中海油新能源业务调整不会涉及天津力神。
刹车
中海油布局新能源始于10年前,当时傅成玉初任中海油总经理,便将新能源业务列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傅成玉现为中石化董事长。
2006年,中海油党组决定开发建设新能源产业,将原先三级单位新能源板块从中海油石油基地集团中剥离出来,成立新能源办公室。
彼时,相较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三桶油”中实力最弱。其独有的海上对外合作专营权也于2009年被打破,发展新能源成为中海油的“新机会”。
傅成玉曾表示,建设新型能源产业体系,中海油有两个“刻不容缓”。一是更充分地开发海洋油气资源,从浅水走向深水,从300米水深向3000米水深进军;二是在发展传统能源的同时,加快清洁绿色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探索新产业,推动产业转移。
据不完全统计,中海油在新能源领域内的投资已经超过了100亿元。天津力神的官网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海油新能源注册资本金38.78亿元,总资产达到71.5亿元,员工600余人。
但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益。相反,由于经济危机、产能过剩及电力输送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新能源产业从2010年开始迎来下行拐点。
尽管中海油新能源在2012年实现了993万元的盈利,但这是它成立6年以来的唯一一次盈利。
中海油内部人士说,中海油除了风电业务能挣点钱外,其他业务均处于亏损之中。“但风电也仅是调峰并网,量不会太大。”该人士说。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