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商业计划被这个国家经济规划的权威部门发改委否决后,他会怎么做?十年前,36岁的企业家
李河君选择了一种异乎常人的对抗:起诉发改委。这场漫长的博弈,带给他的是如今金沙江上一座比葛洲坝还要大的水电站,以及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依照《福布斯》计算,这位来自广东河源的企业家,以664.9亿元名列2013中国富豪榜第四位。 “当时我能感觉到,我们能干成这个事。”李河君向《福布斯》回忆。
自信在这位亿万富豪的商业世界里,扮演着重要角色。4年前带着
汉能踏入太阳能
薄膜产业时,李河君又一次选择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公司内、同行和外界舆论。2012年后,在中国、美国和欧洲,政府均投入巨额补贴的光伏产业陷入产能过剩和资本寒冬,即便光伏产业中,太阳能薄膜远不如晶硅发展成熟——李河君正在进行一场百亿级别的豪赌。
去年底,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高调宣布,汉能的光伏组件产能已达3GW,超越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这一消息引起业界哗然:目睹了光伏产业如过山车式发展的中国人,对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及其创始人的迅速崛起表达了怀疑。但怀疑没有让李河君停手,他接连展开逆市收购,其后不到1年时间里,汉能在海外先后完成3起光伏并购交易。
“在很多同行业者眼里,我就是‘破坏者’。”提及4年前的闯入光伏领域,46岁的李河君如此回应。李河君的办公室位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区内。2年前,汉能总部搬迁至这两栋由奥运建筑改造而来,大片空地和绿化包围着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多层办公楼,汉能是唯一落户的公司。力闯光伏薄膜领域的李河君正申请将两栋办公楼变为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应用案例,但这一申请尚未得到政府批准。
今年8月,李河君在自己宽大的办公室里向记者谈论着自己的商业宏图,他有着中国文化中被推崇的方正仪表,你几乎很难把“破坏者”的形象,这位西装革履的儒雅中年男人联系起来。在由古雅中式家具装饰起来的屋子里,悬挂着摘录古代哲学著作《素书》的巨幅书法。
这是客家商人李河君的挚爱,他甚至会不厌其烦地用夹杂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为来访者一字一句地诵读这些文字:“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若时至而行,则能及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传说西汉的张良仅用了《素书》中的十分之一就帮刘邦打下了天下。”李河君边诵读边解释,暗示这些就是他的信条和成功秘诀。
李河君追求的“绝代之功”是其宣称的“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到2020年创造一家销售收入达1万亿元的公司。“汉能做到1万亿销售额的难度相当于华为做到1千亿销售额的难度,”李河君气定神闲地说,“因为光伏薄膜行业同时兼具高科技和能源两大行业特点:高科技行业的特点是高速增长,能源行业的特点是门槛高,周期长,但需求和增长长期稳定——我们把高科技和能源同步做,相当于‘1+1=11’。”
李河君坚决否认自己闯入光伏的目的仅是为了赚钱。“汉能的团队为理想而战,盯着银子的人肯定挣不了大钱,”李河君说,“我觉得挣大钱的诀窍是不要盯着钱看,把钱当作副产品才能挣大钱,顺便把钱挣了。”但他并不否认钱的重要性。事实上,他坚信只有像汉能这样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公司才具备做成光伏薄膜的核心竞争力。“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告诉你也干不了——这就是核心竞争力,”李河君说得很笃定,“(做光伏薄膜)第一要有技术,第二要有银子。汉能投了300亿才刚把(薄膜)行业做起来。”
如果不是因为进入光伏,汉能可能至今还是一家游离于公众视野之外的“隐形公司”。成立于1994年的汉能(时名华睿集团)以能源为主营业务,由水电,跨入风电和光伏。截至今年8月,汉能宣称其水电项目权益总装机容量超过6GW(600万千瓦), 风电总装机131MW(13.1万千瓦),已投产的8大光伏基地总产能3GW(300万千瓦)。能源之外,汉能的业务还涉足贸易、高端公务航空、旅行社、教育、地产等领域。李河君称,汉能控股的总资产已经超过千亿人民币,他个人的股份超过97%,预计2013年汉能总收入将过百亿元,其中水电是目前最主要的收入和现金流来源,这也帮助他登上第一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