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科学》这篇文章称,如汇聚全球的意愿,那麽在30年至50年间看到DE-STAR出现,也不是不可能。但鉴於它完全是模块化设计,专家提议可先从“稍小点”的开始造——每个边长3英尺。你没看错,单位就是英尺,大概合不到1米吧。那麽凭借现有技术立即就可着手开展制造。
而在未来,这一设备和技术也能於别处发挥功效。《大众科学》给出的例子是用激光直接推动飞船(挑战太大,目前只能是想想);或是用於开采小行星的稀有元素;至於在地球上,它的能量也可不用激光束,而改用微波的形式展现出来——千万别小瞧每个边3英尺的设计,尽管与原型差距甚大,但已能让你在600英里(约合97万米)开外煮出一顿晚餐来。
解决太空威胁短期内绝非易事
对於一个极可能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扑地球的威胁者,人们很希望能晓之以颜色。但与之相对的,应对空间天体撞地的几大拦截和爆破对策,迄今仍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切实地施行。
目前,除了跃跃欲试的DE-STAR系统外,一个非营利性私人组织B612基金会,正计划发射“哨兵”望远镜来搜寻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并帮助人类绘制出一张前所未有的详尽的、动态的太阳系内部地图,以识别在数年或数十年后有可能撞击地球的太空岩石。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在考虑先发射探测器登陆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采样更多物质结构信息后,再拟定具体策略。一项由欧洲领导的“小行星撞击与偏转评估任务”,则以2019年两艘飞船的发射作为开始,有望首次对双小行星系统进行观察,兼而研究另一个更吸引眼球的问题:短期内人类究竟是否有能力去改变那些危险小行星的轨道。
这些计划有的耗资甚巨,引起反响不一。有意见认为,科学家设想的太过拔高不切实际;而另一部分声音则指出,年初俄罗斯陨星坠落事故已足够敲响警钟,实应将目光放长远,因为如果想用不到一小时就轻松铲掉一颗直奔地球而来的大石头块儿,其技术的准备要提早100年才有绝对成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