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少数能与欧美国家在技术上相媲美的产业之一,中国的光伏产业在经历几年的火爆之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产能过剩、欧美“双反”和种种原因使得曾经如朝阳烈日般的中国光伏产业偃旗息鼓。市场迷雾重重,去与留对企业而言是个头疼问题。
航天机电剥离上游多晶硅
2012年10月19日,航天机电发布重大资产出售预案公告,本公司及全资子公司上海神舟新能源拟通过国有产权公开挂牌方式出售其各自持有的神舟硅业25.13%和4.57%的股权,合计29.70%,并由交易对方以现金方式购买。这意味着航天机电将甩掉高成本多晶硅包袱,集中力量发展盈利能力较强的光伏电站开发,积极拓展海外终端需求市场,未来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实际改善。
随着多晶硅在内的光伏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上游多晶硅产业已从稀缺转向产能过剩,绝大多数厂商多晶硅业务都是巨亏。将从航天机电剥离的神舟硅业,据资产评估公司估算,神舟硅业的全部股东权益估值16.42亿元,本次交易拟转让的神舟硅业29.70%股权对应评估值为4.87亿元。
从具体的交易预案来看,航天机电对于不确定性因素做了“保护伞”防护措施,即便是短期无法走完程序,那么也对于公司明年的业绩不会有拖累和影响。航天机电公告称,公司将把发展重心转向光伏电站开发及中下游制造业环节,特别是加快拓展终端需求市场。本次交易完成后,航天机电将摆脱神舟硅业亏损的巨大影响,并可以回笼产业资金支持终端电站建设,从而改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应用材料公司进一步削减太阳能业务
业绩的不断下降,使得应用材料公司也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了。去年10月,应用材料表示将裁减6-9%的员工以便削减成本,竭力应对芯片(晶片)制造设备业务减缓以及太阳能和显示屏业务面临的困境。根据当时的声明,应用材料执行一项自愿退休计划并采取其他措施,裁减900至1300个工作岗位。
2013年,应用材料继续削减太阳能业务。首先在2月1日宣布,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总监George S. Davis(乔治·S·戴维斯)将于2013年3月8日离职。而后,该公司做出了进一步降低其太阳能业务部门支出的计划。公司管理层在一次讨论季度业绩的电话会议中表示,拟将包括太阳能业务在内的能源暨环保解决方案事业群(EES)的季度运行率或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AAP)运营支出在今年第二季度末降至3000万美元以下,同比第一季度水平进一步减少了20%。
此外,公司采取的其他举动还包括减少产品生产部门,如线锯产品线等,公司已经关闭了该产品线在瑞士和中国境内的生产基地。公司管理层并未就此举是否为最后一轮重组做出评论,但明确地表示公司将在市场条件明确好转之前,对太阳能业务上的投资持谨慎态度。
浪莎逆变主动停止投资光伏
2010年10月,知名袜业生产商浪莎集团宣布进军光伏产业。同期试水的传统民企还有温州眼镜制造商信泰集团、常熟羽绒服制造商波司登等。战略投资并不是盲目的决定,必须详虑力行。回忆当时的选择,浪莎集团总裁翁荣弟解释,“是做了深入调研,确实感觉光伏产业有前景才投入的。”
在江浙一众民企高管中,翁荣弟确实对高新行业下了工夫,并和当时的民企集体做起了“光伏梦”。而给他们莫大信心和勇气的,是各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确实很支持我们在这类高新产业上进行投资。”翁荣弟承认,当时已准备购买机器,到了计划投产的阶段,但进一步的动作很快主动停止。在商界摸爬滚打整整17年的翁氏兄弟,嗅到了光伏产业的风险。
两年来,在光伏产业上的投资磨砺,让翁荣弟重新审视传统民企的转型之误:不是去投资高新行业才叫转型,不是去投资新兴产业才叫创新。
1月14日晚,乘机抵达海南的翁荣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不打算投资光伏了,现在的思路是,凡是靠政府支持、补贴的产业我们都不会去做。”
退与不退的纠结
无独有偶,西门子也于近期宣布退出太阳能业务。实际上这已经不是西门子第一次做出这样的决定。其2012财年三季度报显示,公司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订单同比下滑68%,利润率为2.5%。西门子表示,太阳能业务带来的“结构性挑战”影响了利润。另外,BP、ATS、夏普也宣布将剥离太阳能业务。
不过,一些国内上市公司心态则极为矛盾。曾经停牌研究处置公司旗下光伏业务的盾安环境,经过讨论还是选择了留下,而其给出的理由是:鉴于当前光伏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和公司多晶硅及相关业务的推进情况,认为实施上述事项的条件尚不成熟。去与留,对很多企业来说的确是个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光伏市场回暖仍迷雾重重的当下。
目前光伏行业正处于最低谷,很多企业的光伏业务肯定是不赚钱的,选择离开极为正常。但是如果能熬过这个寒冬,市场前景仍然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