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尚德日前的一纸公告引发了市场猜疑。8月15日,该公司宣布,创始人施正荣不再担任CEO一职,其职务变更为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战略官。有分析指出,在光伏寒冬里,这场标杆企业的人事地震可能意味着最后一个精神支柱轰然倒塌。另有市场传闻,该光伏龙头很可能将被地方政府国有化。
联系起不久前另一家光伏龙头的遭遇江西赛维LDK很可能被江铜等国企联合托管,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中国的新兴产业为何挺不过经济周期?这种发展模式又是否对路?前一个问题很好回答,经济景气时,企业难免盲目扩张,任何一个产业都大抵如此;后一个问题则颇为难解,需要回顾近年来新兴产业所走过的历程。
让我们梳理一下尚德十余年来的发展史,不难看到,地方政府的推手一直存在。2000年,施正荣从澳洲回无锡创业,获得地方政府力挺,拉来了小天鹅集团等国企的投资;2002年,草创的尚德亏损700余万,又是地方政府出面协调,先后提供两笔5000万元的资金让公司借以喘息;2003、2004年,地方政府为尚德争取了9个创新项目、多达4000万元的各级政府扶持资金,且多通过承担各类计划项目无偿拨付。
在无锡尚德风头正劲时,这种地方政府保驾护航的“无锡模式”被作为经典范例,为各地称颂。受此影响,各地政府都热衷于做“天使投资人”,利用政府与资本的双重力量,为企业经营创造条件。借用施正荣本人的话,“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就没有尚德公司今天的成功;没有无锡新区的帮助,也不可能有施正荣今天的辉煌”。但若我们换个角度解读,这番话是否可理解为:在中国,企业家的成功是否都背靠政府?
应当看到,在目前中国的体制下,政企合作可谓如鱼得水,各方都有利可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培育/引入龙头企业可谓政绩彪炳,若发展势头良好,也将为地方提供可观的利税;对企业来说,靠上地方政府,意味着可以获得廉价的资源,特别是土地与金融,何乐而不为?乍看之下,这种“无锡模式”可称得上双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被各地纷纷效法。不过,当经济转冷,企业业绩遭遇困境,江西赛维与无锡尚德的接连事故表明,所谓的“无锡模式”其实并不可取,此番施正荣的辞职也宣告着,这种长期以来被奉之圭臬的方法,已黯然失败。
究其原因,可归结于一个命题:地方政府的身份到底适不适合进行高风险投资?要知道,新兴产业面临着较强的不确定性,稍有差池便会被淘汰出局,要么,这意味着地方政府的投资将打水漂,要么,假设地方政府积极介入,帮扶企业,可能将令市场失去调整的机会,最终风险积累,直至爆发,而那时,企业已经“大而不能倒”,最终陷入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