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ne Magazine/光能杂志 & www.solarbe.com/索比太阳能光伏网 记者 刘珊珊编译)
光伏产业大起大落,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开拓内需市场成为政府和业界的共识。在相关扶持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光伏产业发展不能光靠政策带来的利好,更需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迎来产业的再次腾飞。
脱困境政策带来多利好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扶持政策的推动,尤其是海外市场剧烈萎缩的情况下,想要打开未充分启动的国内市场,政策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
“国内光伏产业和光伏市场仍然处于婴儿阶段,不可能采取火电的发展模式,因此更需要市场的接纳和政策的支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我国光伏产业遭遇寒冬后,我国密集出台了多项措施,为光伏产业“雪中送炭”。
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明确规定,2011年7月1日以前核准建设、2011年12月31 日建成投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每千瓦时1.15元。也是在同一时期,国家能源局连续两次上调光伏“十二五”发电装机目标,规划到2015年末达到1500万千瓦,而去年初设定的目标为500万千瓦;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发文表态,将促进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的发展,支持建立BIPV系统;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同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从4厘每千瓦时调整到8厘。这些措施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光伏行业的重大利好。
近日,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又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将2011年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的补助标准由9元/瓦调至8元/瓦,并将2012年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补助标准进一步下调到7元/瓦。
虽然补助标准有所降低,但业界仍然很振奋。因为相对于去年光伏组件价格大幅跳水,下调补助标准完全在预料之中,而下降的幅度低于预期;同时,根据规划目标,今年的“金太阳”示范工程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业内人士表示,要实现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15GW的目标,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程装机容量有可能达到1吉瓦,保持同比50%的增长速度。据此,2012年的补贴总额较2011年将上涨32.5%,更多的企业、项目将受益。
密集的优惠政策,推动我国光伏装机市场实现跨越性增长,特别是去年上网电价政策的出台,直接推动我国去年新增光伏装机量达到2.5GW左右。
调结构造血能力需加强
力度可观的扶持措施,让苦苦挣扎的光伏企业感到了一丝暖意。但是,这些都尚未改变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困难境地;同时,在政策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去年,在光伏电池快速降价的同时,政策提出的是高额补贴,再加上地方的项目核准权限,引发西部数省区的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热潮。但因为与光伏中长期规划和电网建设衔接不力,“大跃进”式抢建的光伏电站面临闲置“窝电”的严峻形势。
《关于做好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的出台,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过高的补贴在“激励”地方政府“大干快上”光伏项目的同时,还有为国内技术水平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的光伏产业兜底买单的嫌疑。
因此,很多专家都把目前的扶持措施定义为“输血式”的补贴,政策的精确性也不足。实践中,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种种手段也能领到补贴。本为刺激企业发展能力的补贴,反而成了维持落后生产力的推手。
与此同时,扶持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也有待加强。“目前政府支持更多停留在发电补贴上,而对于明确光伏发电强制性市场份额以及对光伏系统给予贷款、税收及财政方面的支持尚无明文规定。”柳卸林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在补贴光伏项目的同时,应该通过更为合理的制度设计,提高产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将救市与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我国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
“现阶段新能源发展离不开政府补贴,但补贴政策要破除行政因素,体现效率原则,引进竞争机制,这样才能激发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首先要实现总量控制,每年的补贴力度一定要和光伏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而发展目标的制订,又要和电网的消纳能力结合起来。其次,要用光伏发电的补贴设计出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让有限的资金运用到有真正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上。更为重要的是,光伏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把目标放在惠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上去。
扩内需产业链条待拉长
一个产业在初期、中期是需要政府补贴的,否则这个产业发展不起来。“但是一个产业,太阳能也好,风电也好,如果长期还是靠政府来进行补贴,这个产业是没有前途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欧阳昌裕曾这样告诫光伏产业。
政府的补贴政策模式不可能是光伏行业发展的长期模式。沐浴在政策春风里的光伏企业,尤其应当重视提高自身的技术含量,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条,占领产业高端。“因为任何优惠政策都是暂时的,只有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经受住市场的严峻考验。”柳卸林表示。
国内光伏市场的开拓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和转换效率的提升,其中,光伏设备制造产业大有潜力可挖。逐步实现制造设备核心产品的国产化,才能加速电池片成本的降低和转换效率的提高。
目前,从整个晶硅太阳能生产产业链来看,国产单晶硅生长炉、多晶硅铸锭炉、线切方机等设备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可满足行业需要。国产多线切割机、全自动丝网印刷机等关键设备,去年刚刚开始试用,期待更全面的突破。有些核心设备,我们还是主要依赖进口,如大尺寸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化合物半导体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抓紧设备的创新开发。
除了向上延伸产业链外,光伏产品的下游应用市场也绝不可忽视。
从光伏产业链的角度来说,电站仍然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部分。目前,大部分的组件企业开始在海外进行电站投资,一方面是电站目前具有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自身的组件销售提供稳定的渠道来源,避免组件的滞销。开拓国内市场,光伏电站投资仍是重要途径。当然,这需要国家在光伏发电上网政策上给予更多实质上的帮助。
此外,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也是国内光伏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具有不额外占用土地资源、原地用电减少输电投资和输电损失等特点,可缓解电力紧张,是分布式能源发展中的一个很好方向。2011年,汉能集团相继投产了四川双流、广东河源、浙江长兴等基地,今年将形成2GW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