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宝山”
“这是全行业的危机,与几年前全行业膨胀性发展形成了鲜明对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回忆道:“这几年以来,做电气的、做饲料的、做家电的、做地产的、做眼镜的、做五金的,都纷纷跑到光伏行业里来,以为这是座“宝山”。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做事情总是这么盲目,使人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曾经一度电风扇市场走俏,于是大家一窝蜂去生产电风扇。后来又发现洗衣机好卖,于是扔下电风扇又去生产洗衣机。连生产线都没有,就是随便找来一些下脚料,然后利用手头一些简陋的工具在简陋的厂房里叮叮当当地干。结果是,大量产品粗制滥造,库存积压严重。”
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发生在浙江温州信泰集团。信泰集团是温州最大的眼镜生产商之一,该集团老板胡福林曾是温州的“眼镜大王”,最终拖垮信泰的,却是几乎陌生的太阳能光伏产业。2008年,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拿出4万亿元以刺激经济摆脱金融危机。信泰集团从银行获得超过10亿元贷款后,胡福林头脑一热,一举斥资6亿元,进军光伏产业。企业规模迅速膨胀数倍。
但从今年初开始,为减少坏账,各家银行开始全力回收中小企业贷款。于是,断贷像一场噩梦,突然降临到中小企业面前。银行贷款“断供”之后,胡福林发现,自己已身背八九亿元的债务,本来期望用银行贷款偿还民间高利贷,却失去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源头。
“更严重的是,这些光伏企业当中,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并没有几家,更多的企业都是做代工。在市场好的时候,尚有一定生存空间;一旦市场转冷,很多企业就不得不关门大吉。”太阳能光伏网主编周荃说,他指出,目前光伏业已经到了低谷,价格太低了,导致整个光伏产业出现了崩盘的趋势。尽管这几年我国光伏业飞速发展,但有数量无质量的发展模式,很容易造成行业的大起大落。
知名经济评论员陆新之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量所谓的中国光伏企业只是光伏产业里面的“富士康”,赚的是代工的钱,这种模式已经发展到尽头了,中国光伏企业需要进行反思,把握机会调整产业结构,掌握核心技术。
依赖出口是软肋
专家认为,我国光伏产业在经历了持续5年(2006年-2010年)的爆发式增长期,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基地,但也暴露出来诸多软肋,其中之一是,我国相关企业的销售严重依赖出口。大禾咨询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000兆瓦,占全球产量达50%,其中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仅有400兆瓦,剩余7600兆瓦全部出口,出口比例高达95%。
这种超高比例的出口依存度令我国光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打折扣。一个不利的信号是,今年以来日益严重的欧债危机,令全球主要光伏消费国德国、意大利、捷克等欧盟国家开始削减光伏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