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1年12月美国首次利用核能发电以来,核电至今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核能发电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4%左右,发达国家则在20%左右。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核电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比如,燃料消耗较少,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电站一年只需30吨铀燃料,可以说不存在原料枯竭的问题;再比如,它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加重温室效应。
但与传统的能源生产方式相比,核能也有明显的缺点,最大问题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极其严重,甚至难以控制。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周围1000公里内的数百万人都受到了核辐射;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虽然没造成居民伤亡,但约20万居民被迫搬离。
正因为如此,各国在设计建造核电站时,都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比如设计了自动关闭功能,一旦发生事故,核电站便会自动停止运行;再比如,建造了厚重坚实的安全壳、多层安全墙等等。但问题是,再周密的设计都只能实现相对安全,而不是绝对安全。以这次福岛核电站为例,地震发生后电站即自动关闭,但由于电力中断,冷却系统无法工作,反应堆内已经燃烧的核燃料产生了大量热量,无发散掉,结果导致爆炸。
对此,有人将其归结为福岛核电站采用的“二代技术”,认为如果采用“三代技术”就可以避免。说的虽是事实,但问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三代技术”固然可以避免福岛核电站这样的事故,却无法避杜绝所有的安全风险。日本核电站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先进”的,即便如此,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还是发生了十多起事故。比较严重的一次是1999年9月,茨城县东海村的一家核燃料厂发生核物质泄漏,造成数名工人死亡,辐射范围超过几十公里,30多万人紧急避难。以“安全、先进”着称的日本尚且如此,其它国家就更不能说“绝对安全”的话了。
所以,严格地说,要绝对避免核电事故,就只能放弃核能发电。这也是一些反核电人士的目标,也为一些国家的政府采纳。三里岛核事故发生后,美国就没有再建新的核电站。1980年,瑞典曾以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在2010年之前关闭所有核电站。
问题是,这样虽然避免了核泄漏风险,但老问题却又来到面前:化石燃料发电不仅存在着原料日渐枯竭的问题,而且还会造成大量的温室气体,这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当然,人类还有其它的能源选择,比如太阳能、风能等,但至少从目前来看,大幅提高上述能源的使用比例还不现实,因为它们的生产成本太高,以目前人类的经济水平,根本不可能广为采纳。
所以,这次福岛核电站的教训,并不在于核电选择错了,而是要以更高的安全标准设计建造核电站。当然,这仍然只能实现相对安全。但问题是,世上根本就没有绝对安全的能源生产方式。如果说核电只是存在着安全风险且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小的话,那么放任温室气体排放的后果,将不再仅仅是风险,而是人类注定毁灭的结局。事实上,在传统能源与核能之间,人类面临着两难选择,较为务实的做法只能是采取平衡术,而不能顾此失彼。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核能使用的安全性将越来越高。我们也可以认为,如果风险降低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认为是“安全能源”了。道理很简单,世界上没有只“好”不“坏”的能源生产方式:风能会产生噪音和危害鸟类,太阳能会大量占用地地,油井会发生爆炸,油轮会发生泄漏,至于煤矿,风险系数就更高了。但我们却不能因此放弃上述能源。这个道理,就像世上没有一种绝对安全的交通工具,但我们却不能因噎废食地放弃汽车或飞机一样。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