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馨亚洲投资总监杨瑞荣中国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机遇
政府扶持新能源企业要从制度上为其创造市场
主持人:今年年初金融危机的时候石油价格大跌,多晶硅的企业是很惨的,尤其是国内的企业本身成本就很高,石油都降到那么便宜了,短期来看你怎么来和它竞争。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你要怎么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
杨瑞荣:石油价格作为一个大宗商品它肯定是也波动的,虽然我们可以预测到它的价格是螺旋向上的趋势,但它肯定是有上有下的。为了子孙后代的着想,即使从投资的角度出发,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还是应该去努力的。政府在这里的作用就要加强,因为纯商业的措施肯定是趋利性的,其实20年前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时候,在美国可再生能源一时都很兴盛,但后来这些公司都没了。
主持人:杨总的意思是从长期来看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方向是肯定没有问题的,但这事情又具有很大的公益性,必须政府也要参与,给予扶持。
杨瑞荣:对研发的支持方面政府要做更大的投入和更多的引导。
主持人:因为单个的企业能力有限,并且企业的本质是要赚钱和盈利的,你不能让他承担那么大的社会责任的风险。钱总怎么看这个问题?
钱学杰:这是肯定的,刚才我们也提到国家在年底可能会颁布中国节能产业的发展规划,虽然明细我还没有看到,但肯定有一些具体的扶持政策。比如说退税是很重要的,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在做节能技术,你就应该给他们免一点税。一个企业从技术的研发做大产业化,这个过程的经历是很痛苦的。有两方面,一个是市场会不会接受,就像刚才讲的,所有的企业都是追求利润的,从节能的角度,更多考虑的是这个节能能不能给我带来实质性的利润。所以怎么样从政府的角度来扶持一个技术的成熟、技术的产业化。
第二个就是多一些科技研发经费的支持。像神雾热能在民营企业当中还是获得了很多政府的专项补贴,其他规模更小的,或者是刚刚处在纯粹的技术研发阶段的企业,你怎么去扶持他?这是个问题。
第三个就是我们讲的鼓励商业银行向新能源企业提供融资。今年上半年那么多信贷的流向去哪里了?因为神雾现在规模已经是比较大了,去年和前年很多银行对我们虽然有支持,但力度不大,今年上半年变成了很多银行来追逐我们。从商业银行来讲他们当然是有风险的考虑,但政府怎么样要多扶持,还是是要培育技术的,政府在这方面要有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动作做一些实质性的东西。
主持人:在发展太阳能方面中国有“金太阳计划”,在这方面中国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做什么?
杨瑞荣:新能源计划本身就是政府对这些企业直接的政策性支持,还有一点很关键的是,必须在比如说排放标准或者说能源价格方面有些措施,因为中国的能源价格一般是很低的,能源价格本身要上去,或者说对排放标准或者节能减排的技术指标上去要求他。你要不花这个钱,你就没法达标,从源头上创造节能减排的需求。一方面从后面辅助节能减排的公司,从政策上支持他们,一方面也要给他们创造市场,中国做的更少的地方是从政府的监管和创造市场上。从环保来讲就是污染,政府脑子可能想到它只是一个成本,其实它也创造了一个很大的机会,如果把整个排放的标准提高了,中国水处理的能力也会提高,中国水处理的技术也会得到提高,有可能在中国创造一个更巨大的环保产业或者说节能减排的产业。这个产业不光是可以为中国服务,也可以作为国际领先的企业。
主持人:国内政府应该更多的考虑从制度上怎么来促进产业的发展。刚才杨总说的应该是这个意思,扶持他的技术,减税、退税可以输血,但你还要从制度上给他创造一些市场机会,让他能够“造血”。
钱总,刚才我们谈了几种能源减排,也谈了风能、太阳能、核能从这几种能源的转化来看,哪一种更经济,您觉得风电怎么样?
钱学杰:很难说哪一种能源更经济,从国家整个大的节能减排行业来讲,要走多元化的道路,就是我们讲的所谓新能源和原始化石原料,其实都会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无非是国家怎么从政策角度来考虑,二是国家的布局怎么来做,三是从企业来讲,应该鼓励各种企业来使用新技术,虽然会有扶持重点,但确实是拥有一些核心技术,只要在某一个领域拥有过得硬的技术,都能起到一定的节能减排作用。
从我们的角度是专门致力于做化石原料,因为我觉得这个市场足够大,我们的子公司都是以板块来区分的,每个板块它的市场潜力都是非常巨大的。主要是我们怎么让技术过硬,慢慢的把它做成产业化。这对国家来讲会有很大的社会效应,对企业来讲会有很大的经济效应。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政策有了,比如说节能有个指标,或者是排放有个指标,但面临的问题是企业现在没有钱,金融危机对我的影响很大。去年经济发展很快的时候,国家对这方面的要求跟现在国家对这方面的要求相对来讲还是松了一点。这是实际的情况,因为很多高污染的企业、高能耗的企业,一旦给他们过硬的监督,实际上他们也面临自己生存的问题。尤其在这段时间里是怎么样来平衡,到年底我们还有一个《京都议定书》要过期了,所以对政府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杨总,你在这方面有没有看过一些不错的投资机会?
杨瑞荣:大家都说中国碳减排交易里面会有很多机会,有些企业,甚至我们投的一些企业都号称在这方面能够得到利益。比如说有一个禾阳森工,他们号称种多少树可以换多少的碳交易,实际上按照碳交易涉及到各个区域之间,所以操作做起来是比较难的。单纯靠这个来赚钱,并不是好的形式,当然肯定有商机,但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并不是特别大的机会。就跟钱总讲的《京都议定书》马上要过期了,政府会怎么安排,还有一个政府之间博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