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能大了,雾霾就小了。”尽管这条广告仍频繁出现在不少主流门户,但新任中国首富李河君执掌的汉能
薄膜发电,却因“一日市值暴跌千亿、股票停盘超3周”,被冠以2015年“妖股”的名号。
或许,李河君不是一个天天刷朋友圈和微博的人,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没有清晰的认识到,外界对汉能薄膜和首富本身言论已经汹涌澎湃。
其实,李河君在资本市场近一年的不寻常动作,早已引发业内热议——为何要大张旗鼓的推进汉能薄膜的业绩,然后坐看股票价格迅速飞升……一路添火加柴的目的是什么,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
但可以确定的是,上述问题已经给汉能薄膜带来诸多烦扰。加上香港证监会过去曾对汉能进行调查,李河君不会不知道股价背后的风险和危机。因为从这些危机深挖下去,就不难发现“妖股”汉能薄膜的问题,并非仅是资本行为,而或来自其纠结的产业链。
股价跳崖下跌
事情还得从资本市场说起。5月20日上午10点15分,汉能薄膜,这只被外界称为“妖股”的神奇股票停顿在7.37元,一分钟后,屏幕更新,股价开始往6点钟的方向下行,20分钟过后,股票跳崖式下坠——跌幅为47%。20分钟内,李河君的身价也从2486多亿港元跌至1319.34亿。
李首富面对这样的结果,情绪自然无法高涨,他本想借着资本市场把神话进一步夸大,却迎来当头一棒,且还是狠狠的。
后来,虽然证监会方面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汉能股价存在人为操纵,但在过去三个月里,汉能从实业和资本市场层面早已暴露出种种不妙的迹象。根据华夏能源网研究梳理发现,汉能股价的跳崖并非偶然因素,从过去一年汉能薄膜股价的走势已经能看出一些端倪。
自去年5月的每股1港元多开始,汉能薄膜一路飙升,到2015年3月5日最高点为每股9.07港元,整体涨幅接近5倍。根据港交所的披露,在2015年2月,共有6.1亿港元资金买入汉能薄膜,而卖出的资金仅1.7亿港元。
进入2015年3月,来自内地的这笔资金越演越烈。在一段时间里,汉能稳居十大成交活跃股宝座,其中3月5日,汉能的成交额高达8.28亿港元,占当天港股通总成交额的半壁江山。资金来势凶猛,也为汉能薄膜妖化奠定了基础。
无独有偶,自沪港通开通以来,汉能是最受资金追捧的港股上市公司之一,港交所数据显示,在今年2月和3月的两个月内,通过沪港通买入其股份的资金高达30亿港元。这也是香港市场上少有的一家“令做空者捶胸顿足、令长线基金不敢入手”的上市公司,虽然希望做空者众多,但却基本无法借券,媒体的质疑声不断,但始终有一股神秘力量拉动着股价。
从2011年到2015年5月下旬,汉能薄膜市值翻了80倍,超过3200亿港元,超过了长江实业和中广核,且远远高于行业同类企业的市值。然而,汉能薄膜的固定资产仅为3.49亿元。汉能薄膜市值暴涨给李河君带来数千亿财富,可是实际情况却无法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毕竟市值比固定资产高了近千倍,已经属于典型的市梦率企业。
“父帮子”的质疑
当然,仅仅是薄膜发电,从科技性还是市场空间都无法支撑其拥有这样的市值。实际上,良好的业绩背后一直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账款。从汉能薄膜2014年中报里就可以发现,汉能薄膜的贸易及营收账款高达62.4亿港元,几乎是同期收入的2倍,而其中,应收关联公司的款项高达97%。
而这里提到的关联公司,则是汉能控股。
确切来说,汉能控股是一家民营能源企业,成立于1994年,董事长及总经理均为李河君。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注册信息中,这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囊括“制造服装、玩具、铝型材及制品、铁矿石、机床、电子计算机及配件”等30多个行业,而其官方介绍的主要业务,则是水电、风电、薄膜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
其中,
水电项目是汉能控股的根基,根据其官方网站称,“汉能的产业基础是水电,并非所谓靠股价发家,已建、在建水电项目权益总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同时,这家企业还在江苏、宁夏开辟了风电项目,目前总装机已经达到131兆瓦。
而汉能薄膜发电,是这家公司在2009年开辟的分支。据其官方网站介绍称,“汉能在全球进行电站资源开发,已与新疆、内蒙古、宁夏、江苏、海南、山东、河北等省区及欧洲多国签订了约10吉瓦的薄膜发电电站建设协议,成为涵盖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组件生产和电站建设等薄膜发电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整合的高科技清洁能源企业。”
但也有分析指出,汉能薄膜一直专注于做上游薄膜生产设备和下游光伏发电市场,而中间部分,也就是电池片和组件部分,则是由汉能控股掌握。而所谓的关联交易,正是完成上中下游产业链的过程。
按照一般公司的惯常思路,“父母来帮孩子”将实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目的——提高纸上利润。对于这样一种交易模式,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甘洁曾提出质疑。她认为,由于汉能销售和预付款的交易对象都是关联公司,这可能反映了汉能系内部资金在循环使用,即汉能把资金转给同系公司,然后同系公司用这些资金购买汉能的产品。
而提高纸上利润又是为什么?只是为了虚头巴脑的业绩,显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产能虚实难测
目前,没人敢对这支“妖股”的前景有准确的估计,但李河君一直以来的对外态度,则让人不得不关注。因为从汉能薄膜的过往投资来看,特别喜好风险、特别敢于迎难而上,正是其留给大众的印象。
根据彭博社的分析,汉能大部分的股票升值是李河君通过自己积极购买实现的。自2015年1月份,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猛涨以来,李河君便成为该股的最大买家。在资本市场上,大股东增持公司股票,向来是利好的表现。一系列动作,显然是李河君要鼎力支持自己家的业务。
同时,在风口浪尖的6月中旬,汉能薄膜仍然在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四地隆重举行了大型产品招商会。
种种行为给外界带来的信息是,汉能对自身的薄膜业务发展和业绩非常有信心。
但事实上,今年4月,汉能连续遭到媒体的质疑,认为汉能在全国部署的生产基地存在问题。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汉能已经投产的产业基地存在利用率不足的情况,而尚未投产的基地建设、投产也存在滞后。
其中,号称投资175亿元的汉能薄膜海南海口项目的进展就很不寻常。资料显示,汉能海口项目规划总用地规模为1200亩,其中工业用地800亩,配套用地400亩,约占海口保税区工业用地的三分之二。
在海南项目中,汉能方面计划投资120亿元,用五年时间分期建设年产1GW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投资30亿元,建设汉能全球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25亿元建设10万KW薄膜太阳能示范电站项目。
随后,汉能对这些报道进行了回应,但并未对产业基地的情况进行详细解答。汉能称,除南京基地由于技术路线更改调整建设计划之外,其它基地全部建成并投产,目前都在满负荷生产。
显然,汉能薄膜披露的情况与媒体报道相互矛盾,公司更希望市场偏向自己的宣传。不止如此,产业基地存疑背后潜伏着另一个危机,一旦各大产业基地无法正常生产,汉能在民用光伏应用市场的销售情况可能不妙,而没有对应的销售收入,汉能在产业基地上大手笔的投资就更难回收成本。而利润业绩的影响,还将迅速反应到股价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