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新疆兵团发改委发布关于兵团2024年第一次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清单的公示,共3个新能源项目,分别有南疆能源集团、华能集团投资。
全国范围内因自然灾害引起的电力系统设备停运及损失、用户停电数量及时长,抢修复电、出动抢修抢险力量情况,自然灾害概况等。报送信息内容应聚焦民生、突出重要用户,注重时效性、准确性、有效性相统一。
4月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 农业农村部关于 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通知指出:“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风电项目由电网企业实施保障性并网,以就近就地消纳为主,上网电价按照并网当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执行,鼓励参与市场化交易,参与市场交易电量不参与辅助服务费用分摊。
按照《省发展改革委 省电力公司关于规范发展分布式光伏的通知》(辽发改能源〔2024〕67号)要求,评估为黄色、红色等级的受限地区,对于已建成和已开工项目,电力公司应采取措施,应接尽接;对于已备案未开工项目,电力公司告知暂缓建设;未备案项目,由相关审批部门告知暂缓备案,等待电网承载力改善后再继续备案工作。
3月27日,四川省巴中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巴中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水风光多能互补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清洁能源发电占比逐步提高。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取得新进展,生态固碳增汇取得新突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到2025年,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省平均水平,水电、光伏、天然气发电等总装机容量达110万千瓦左右,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达到1
3月27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光伏装备生产企业名单(第二批)的通知”,通知公布了我区第二批2024年投产的组件企业和支架企业名录及产能。其中,高效组件企业有7家,2024年投产,总产能30GW,加上第一批总产能28.5GW已经投产的8家组件企业,到2024年底,我区全部投产光伏组件企业将有15家,总产能58.5GW,完全可以满足自治区内年度新增光伏项目组件需求。
3月27日,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人民政府公开了当地分布式光伏可接入容量信息,据国网大田县供电公司对该县辖区分布式光伏可开放容量进行的测算,大田县剩余可开放容量为“0”。
3月27日,浙江舟山普陀区政府发布关于延续《舟山市普陀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管理办法》的通知,将补助期限延至2024年6月30日之前完成并网发电的光伏、储能项目以及投产运营的氢能示范应用项目。
近日,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印发2024年全省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指出,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大力发展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宜装尽装光伏系统,鼓励建设“光储直柔”建筑。因地制宜推进中深层地岩热、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等供暖技术建筑应用。扩大建筑终端用能清洁电力替代,引导炊事、生活热水与采暖等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推广高能效建筑用电设备、产品。
3月26日,重庆经信委发布《重庆市虚拟电厂建设管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将按照“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选取典型行业、典型资源和典型园区(区县),开展充换电设施、冻库、铁塔基站、用户侧储能(光伏)和楼宇空调等领域试点建设虚拟电厂。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助力我市工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联节〔2022〕88号)、《辽宁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要求,现组织开展我市“零碳”工厂建设典型案例遴选工作。
近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中国人民银行贵州省分行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通知。《通知》指出,支持循环生产方式,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能力,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
日前,扬州市发改、自规、住建、城管、农业农村、应急管理、行政审批、供电公司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重点围绕分布式光伏建设准入标准、优化前期管理手续、提升并网接入服务、规范并网管理和加强合规运行监督五个方面,明确了具体举措。
3月25日,甘肃省天水市发布“十四五”第三批新能源项目竞争性配置公告。根据公告,竞配新能源项目总规模为2.73GW。其中涉及9个风电项目,容量为2.5GW;1个光伏项目,容量为230MW。
3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通知。《通知》指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城市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产业领域,紧盯产业发展趋势,适度超前研制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产业创新发展。聚焦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持续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强化产业创新发展标准化示范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