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光伏资讯 > 光伏企业 > 正文

对不起,“机制电价”只是缓释药

来源:索比光伏网发布时间:2025-02-11 18:39:36作者:舒雨

2025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136号文”),明确提出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

与此前政策相比,新政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引入“机制电价”模式,这一模式究竟是新能源电站的“安全垫”,还是市场化进程中的过渡性选择?机制电价的出台是否意味着有了兜底,就可以放心“躺平”了?

机制电价的本质: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平衡”

所谓“机制电价”,是地方政府根据项目成本、行业平均利润等测算出的电价“保底价”,是结算机制的基准。

整个电价结算机制遵循“多退少补”的逻辑。若市场电价高于机制电价,企业需将超出部分返还电网(“多退”);若市场电价低于机制电价,电网向企业补足差价(“少补”)。

例如,某光伏项目的机制电价为0.35元/kWh。若当月市场电价跌至0.3元/kWh,电网需补足0.05元/kWh的差价,企业实际到账仍为0.35元/kWh;若市场电价涨至0.4元/kWh,企业需向电网返还0.05元/kWh,最终收益仍按0.35元/kWh结算。

这一模式的本质是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平衡”:既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要求新能源电量全部入市,又通过差价结算机制为发电企业提供“缓冲垫”,避免电价断崖式下跌引发行业系统性风险。

此前的新能源电价制度下,电站收益由“保障性收购电量和市场化交易电量”两部分组成,保障性部分通常占比较高,且价格由政府制定的燃煤基准价确定。

而136号文要求新能源项目原则上全电量进入市场,仅通过机制电价进行收益调节。这意味着,新能源电站的收益彻底与市场波动挂钩,地方政府仅通过差价结算提供有限托底。

由此可见,机制电价的核心要素均取决于地方态度。

机制电价如何落地?存量与增量项目差异显著

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划分。

存量项目:

“在规模范围内每年自主确定执行机制的电量比例、但不得高于上一年”,意味存量项目的市场化比例会逐渐上升,现行电价政策的影响权重将减小,直到完全市场化。

但问题在于,存量电站往往基于原有“保障性+市场”模式设计投资模型,其技术性能、成本结构与增量项目存在差异。若机制电价比例下降速度过快,部分老旧电站可能因无法承受市场电价波动而提前退役。

增量项目:

增量项目若想享受机制电价,需通过省级竞价程序获得资格。

136号文明确,各省每年组织一次机制电价资格竞争,仅允许已投产未来12个月内投产的项目、但未纳入机制电价范围的项目参与。竞标核心指标包括项目报价(承诺的机制电价水平)、技术先进性、并网时间等。

而增量项目机制电价的形成,用索比光伏网副主编尹也泽的话说,可以形象理解为,某老板要寻找100个工人完成某项工作,在人才市场,选取报价最低的100人,然后按第100人的报价作为这些人的工资水平。

这一设计带来两大挑战:

竞价压力:企业需在竞标中压低机制电价报价以提高中标概率,但过低报价可能导致未来收益空间被压缩。

收益测算难题:由于机制电价执行期限“按同类项目回收初始投资的平均期限确定”,而不同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差异较大,企业难以精准预判政策覆盖时长。

机制电价的隐性枷锁

尽管机制电价为新能源电站提供了收益托底,但其规则设计也暗含了多重风险。

● 执行期限的“倒计时焦虑”

无论是存量项目的逐年递减,还是增量项目的“平均回收期”设定,机制电价本质上是一种过渡性安排。

对于企业而言,政策执行期限如同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期限结束后,电站将完全暴露于市场风险中。

以某光伏电站为例,若其机制电价执行期为10年,则第11年起需直面市场波动,而电站寿命通常为25年,后续15年的收益保障成为巨大未知数。

● 差价结算的“反向激励”

136号文规定,电网企业每月按机制电价开展差价结算,并将市场交易均价与机制电价的差额纳入当地系统运行费用。这意味着,若某月市场均价高于机制电价,电站需将超额收益返还给电网;若均价低于机制电价,则可获得补偿。这种设计可能产生两种反向激励:

一是,为避免超额收益被“回收”,电站可能倾向于以接近机制电价的水平报价,而非积极争取更高市场价格。

二是,机制电价可能成为市场价格的“隐形锚点”,导致交易价格向机制电价靠拢,削弱市场定价效率。

● 收益测算的“黑箱困境”

对于投资企业而言,尽管机制电价提供了差价补偿,但市场均价波动、执行期限不确定性、竞价结果未知等因素叠加,使得收益测算模型复杂度大幅提升。

机制电价的诞生,折射出中国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的深层矛盾——既要打破旧有补贴依赖,又要防止转型阵痛冲击行业信心。这种“政府定价”与“市场定价”的混合模式,注定是过渡期的权宜之计,随着电力市场体系的成熟,机制电价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企业而言,能否在政策保护期内完成从“温室花朵”到“市场战士”的蜕变,将决定其未来的生存空间。

正如某行业专家所言:“机制电价是一剂缓释药,但药效过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3月14日,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的四川新能源电力发展大会即将召开,届时,新能源领域代表专家、企业和机构将会带来新能源入市政策解读、2025电力市场交易主题演讲,欢迎大家参会。

责任编辑:肖舟

特别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www.solarbe.com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推荐新闻
返回索比光伏网首页 回到对不起,“机制电价”只是缓释药上方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