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能、华电、国电投、中能建、水发、华润等多家央国企的组件招标陆续落地,吸引了许多光伏从业者的关注。从媒体发布的信息看,无论是投标价格还是中标价格,降价速度都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0.6X元/W的价格屡见不鲜,甚至有个别Top10厂商也开始参与低价竞争,报价比行业均值还低2分钱,给市场带来了严重的焦虑和恐慌。
面对如此形势,多位行业专家表达了自己的顾虑。近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公开呼吁行业有序发展,组织央国企与光伏制造企业共同探讨光伏电站建设招投标价格机制,杜绝最低价中标,强化“靶心价”,同时采用更合理的调价机制。但需要指出,这一过程需要时间,眼下的企业内卷已经极其严重,分毫必争,甚至宁可不赚钱也要抢订单,几乎没人能独善其身。
也有行业专家表示,竞争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不算罕见,但少部分光伏从业者,在竞争的过程中,逐渐被各种参数、价格绑架,这便是失去了初心。“我们做光伏,是为了带来更清洁、更低碳的绿色能源,而不是为了制造最大尺寸、最高功率,或者用料最省、价格最便宜的光伏组件,没必要盲目追求各种世界纪录。”
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一位组件技术专家指出,近年来,组件越来越长、越来越宽,玻璃、硅片都越来越薄,都可能影响产品良率和可靠性。以硅片厚度为例,在硅料价格居高不下时,硅片厚度的减薄是降低产业链制造成本最直接的方法,可以减少多晶硅消耗,增加硅片出片量,为电池、组件环节降本提供支持。但对于当前硅料价格触底的情况,再强调110μm甚至更薄硅片,就有些不合时宜。众所周知,超薄硅片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且薄片在制造、运输和安装过程中更容易受损,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精细的操作流程来避免。如果电池组件企业工艺水平不达标,就可以影响企业生产良率,还会削弱硅片与下游电池、组件环节的匹配与可靠性,得不偿失。在他看来,很多企业在宣传中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但大部分产品创新都围绕“降低生产成本”展开,电池组件效率并没有明显提升,投资收益、全生命周期可靠性这些客户真正关心的话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关注客户需求、提升产品价值这一点上,隆基堪称行业表率。今年5月,他们在西班牙马德里发布Hi-MO 9新品时,董事长钟宝申就提出,隆基会努力追求“27.5%量产效率”这一目标,靠近理论极限,但不会为了效率数值盲目增加投入。“光伏的本质是能源、电力,要求产品能大规模制造和应用。当效率距离理论极限越来越近的时候,使用的技术和加工的精度要求会越来越高,呈指数形态上升,此时成本大幅增加,超出市场接受能力,只能存在于实验室中,无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基于上述理念,隆基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稳,不领先不扩产,拒绝冒进。但对于自己认定的BC技术路线,他们又非常果断,先后在浙江嘉兴、江苏泰州、陕西咸阳等地布局数十GW规模的BC电池组件制造基地,引领BC技术发展。
索比通过可靠渠道获悉,隆基将在10月发布基于HPBC2.0电池的分布式新品。该产品与Hi-MO 9同属一个级别,在外形尺寸上大概率会沿用2382*1134mm的设计方案。功率方面,基于Hi-MO 9量产功率已经达到660W,即将发布的分布式新品应该也能达到这一水平。效率方面,根据计算,预计可以比TOPCon高出1%,达到24.5%以上,这对于隆基BC组件来说,没有太大压力。
相关负责人表示,隆基一向不是特别在意产品参数这些表面内容,而是集中火力瞄准主流版型之下的单位面积更多吸光、更高转化、更快传输,实现单位发电量更多,由此带来更多收益。“当同样版型组件功率由630W提升至660W后,受BOS成本降低、发电量增加的影响,度电成本可降低约5.1%、回本周期缩短约0.2年,这才是实打实给到客户的,把纸面上的IRR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