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绿色和平携手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办了“2024年,能源转型的故事还能怎么讲”媒体工作坊。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斌在工作坊上对分布式光伏行业进行了深入分析。
近年来,在“双碳”背景下,中国光伏发展呈现强劲态势,截至2023年底,光伏装机总量在电力装机总量中的占比已达21%,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以上。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分支,分布式光伏的地位不言而喻。
那么,分布式光伏对推动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有哪些作用和影响?目前处于什么市场阶段?未来又将呈现哪些新趋势?如何看待近年来光伏企业“出海”的现象?头部企业又将如何加强品牌建设?
近日,针对上述话题,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斌为网易财经ESG独家撰文。
出品|网易财经ESG
作者|张晓斌(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分布式光伏指采用光伏组件等产品,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且就近消纳的分布式发电系统。起初,我们主要聚焦于绿色电力的生产,然而,绿色电力的核心不仅在于其生产,更在于其应用。例如许多大型电厂,包括水电及风光电基地,往往远离负荷中心,导致需通过高电压等级的线路,甚至特高压线路远距离输送。
由于电力运输过程中会产生线损,同时成本也非常大,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们应当尽可能在负荷侧附近发展绿色电力,确保用户能第一时间使用到绿色电力。因此,我们需要发展分布式光伏,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改善当地的能源结构,从而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下一个蓝海市场是城市
目前来看,分布式能源可分为企业型和居民型两大类。企业型分布式能源不仅允许企业直接安装并使用自产的绿色电力,还允许企业通过绿电交易、碳资产置换等方式获得经济效益。而对于居民型分布式光伏,其意义则更多体现在社会层面,如农民创收、乡村振兴、扶贫等。
分布式光伏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和产品上,更在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能够有效地实现多方受益,如在提高供电可靠性、减轻电网压力、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可以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此外,分布式光伏的推广还可以拉动地方的再就业和经济增长。
其次,分布式光伏的核心在于“就近消纳”。在这一模式下,分布式光伏促进了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对新能源便捷性的亲身体验,增强了各行各业对新能源的认知和使用,相较于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光伏展现出更为明显的跨界合作潜力。
谈及分布式光伏市场的兴起,可追溯至2015年底。彼时,光伏扶贫政策的推出,让农户认识到家庭光伏的经济效益。再后来,分布式光伏融资模式日新月异,从全款购买到光伏贷、融资租赁,再到合作共建与纯租赁,虽然吸引了众多能源企业、社会资本和跨界企业的追逐,但最终受益的始终是广大民众。
目前来看,分布式光伏发电已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光伏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分布式光伏市场的发展亦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包括电力配网端的压力增大、绿色电力消纳与消费之间的平衡问题等,部分地区的光伏出力已经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随着新的分布式管理办法出台,分布式光伏即将进入电力市场化交易,其投资收益也将面临不确定性,这也对投资企业、行业内更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之前我们可以将分布式光伏作为一种稳定的金融理财产品,那下一步分布式光伏便需要回归电力属性的本质,发挥其多场情景应用的功能属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开始通过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并探索储能技术等措施进行调节。目前,部分地区已经通过大型的独立共享储能、台区云储能等创新模式进行统一规划,来使得整个地区未来可以接受电网的统一调度。
比如山东,作为耗能大省,工业类型丰富,多个产业需要晚间高负荷用电,在光伏出力不够时,便需匹配大量的新型储能来进行调节。目前,山东省已是新型储能装机第一省。而像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用电集中在白天,通过用户侧储能实现“峰谷套利”,进而降本增效。
其次,尽管农村目前被视为分布式光伏的主要市场,但我们还有一个庞大的用电区市场不可忽视——城市。随着分布式光伏向城市迈进,其应用场景、应用模式也将有所转变,一些新的产品技术将更新迭代,例如阳台式、幕墙式、光储直流等光伏产品的应运而生。
不过分布式光伏若想进入城市,亦需地方调整政策导向,从仅追求资源落地转为支持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政策仅服务于某个企业,而非行业本身,那么无异于杀鸡取卵。就此,国家与省级层面亦需与科研单位展开合作,探索适合分布式光伏的新模式与政策框架。
行业处境非常尴尬
目前来看,光伏行业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需要多方配合及资金支持。
企业层面,目前行业上游竞争激烈,普遍采取低价策略以抢占市场份额,甚至不惜亏损销售,其目的仅为挤压竞争对手,期待行业洗牌后自身能占据有利地位。然而,这种策略亦导致企业普遍陷入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难以投入研发创新,进而致使行业整体陷入困境。
资本层面,投资者往往追求快速回报,更倾向于短期套利,而忽略了长期的市场培育。因此,在市场培育阶段,资本投入往往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行业资金短缺问题。部分央国企认为未来分布式光伏将失去很多特殊政策,尤其是进入电力市场后,对收益预判有一定影响,就纷纷开始放弃分布式光伏这一领域。这是不对的,作为央企、国企,对于下步的民生建设、经济发展,更要有责任担当。
政府层面亦是如此,很多地方政府若在对行业实际状况了解不足的情况下,仅基于光伏作为新兴产业的表面光环(如“新三样”之一、出口亮点等)盲目推动,或出于财政压力,提出不切实际的产业落地要求,许诺土地租金减免、免费代建厂房,按投资比例给予风电或者光伏的指标等,加剧了产能过剩和行业内卷,导致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现在这种尴尬的瓶颈,而能源主管部门也将因为信息不对称、行政级别沟通不畅等难以推出有效施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网作为核心环节,亦需要做出相应改造或牺牲。例如源网荷储、虚拟电厂、光储直柔、多能互补、台区配储等新业务模式的实施,均需电网配合进行技术和运营的调整。电网公司亦需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犯,若电网公司主动积极不配合,那么任何新模式都无法推进。
展望未来,鉴于国内产能远大于需求,且海外市场电价结构有利,光伏企业出海已成必然趋势。然而,海外市场复杂多变,企业需深入了解各国市场特性,建立销售渠道,除非早已有所布局,现阶段出海那付出人力、财力等成本会非常高
面向海外市场,光伏企业想加强品牌竞争力,需应对电价结构、电网状况、储能需求及战争等因素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需考虑不同市场对品牌、品质及价格的不同要求,制定针对性策略。像亚洲、非洲对价格有要求,欧美市场则对品牌品质的要求多一些。
作为头部光伏企业,应将自身定位为领袖型企业,不仅要追求自身发展,更应引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多方共赢。同时,企业家们亦需具备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能在行业关键时刻发声引领,为其他中小企业树立榜样,共同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能源转型的实现并非单一企业或主管部门的责任,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涵盖了从电网体系到政府机构,再到能源使用单位、新能源企业、施工团队乃至每一位安装工人和每一个用电家庭。若各企业仅追求短期利益,能源转型恐将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观察到,近年确实存在不少企业尝试跨界进入光伏领域,如创维、美的、海尔等家电巨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有不少项目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不少企业最终选择退出。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渠道建设和长期布局新能源的心。
跨界企业若仅抱着短期套利的心态,缺乏在人员、运营产品及市场推广乃至后期运维等方面的系统规划与长期投入,往往难以持续。相反,那些真正在分布式光伏领域深耕细作的企业,才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能源转型的大潮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