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锡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带隙可低至1.2eV,具有较高的理论效率,可作为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的基础材料。然而,界面(尤其是埋底表面)的不稳定性和高缺陷密度,限制了性能的提高。鉴于此,河南大学李萌在期刊《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发文,题为“Multifunctional Modification of the Buried Interface in Mixed Tin-Lead Perovskite Solar Cells”。在这项工作中,提出了用多功能羟胺盐对底部钙钛矿界面进行改性。这些盐可以有效地协调不同的钙钛矿组分,对调节结晶过程和钝化不同性质的缺陷具有关键作用。表面改性减少了界面处的陷阱,防止了过量碘化铅的形成,从而提高了薄膜的质量。改进后的器件的填充因子达到81%,效率高达23.8%。未封装的改进器件在储存2000小时后保持了95%以上的初始效率。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