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两年,由于政策鼓励、技术革新以及市场需求的稳步上升,光伏行业吸引了巨额资本投资,产能快速扩张。去年三季度以来,部分光伏企业盈利能力承压,业内效率低下的产能加快出清,整合及优胜劣汰的趋势加快。
在今年的SNEC光伏展中,参展商、参展面积和观众规模都达到了历届之最。其中,合盛硅业携以“石英矿-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片-光伏玻璃-边框-胶膜-焊带-有机硅密封胶&灌封胶-光伏组件”这一全球最长最具有竞争力及最有特色的光伏循环生态产业链首次亮相。
从石英矿到光伏组件,合盛硅业以覆盖全产业链的优势持续降本增效,在当下“内卷”的光伏产业中走出了新路径。
光伏组件新品:开局即惊艳
在SNEC展会之前,合盛硅业给市场的印象,更多集中于这是一家全球工业硅龙头。截至2023年末,公司工业硅产能122万吨/年,有机硅单体产能173万吨/年,是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中业务链最完整、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且与多晶硅、有机硅、硅铝合金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突出。
但合盛在SNEC展会上的惊艳亮相,全然颠覆认知。作为硅基行业领军企业,合盛硅业凭借多年技术积累和规模协同优势,仅仅耗时两年多便建设完成全球首个光伏一体化全产业链园区,首片N型TOPCon单晶高效双玻组件顺利下线,合盛全面进军光伏新能源领域。
立足工业硅,向下游光伏晶硅产业链延伸,积极布局光伏领域,合盛在上下游全产业链布局、全自主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科技创新上三线并进。相比同行,合盛自身的标签鲜明且独特:布局时间早,多年积累下技术优势、团队优势以及明显,自动化改造经验丰富;掌握能源和资源端的布局优势,具有较高壁垒;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长且已完善。
组件产品,合盛硅业开局即惊艳:在展览首日,大盛组件(DASHINE)如约发布。品牌名称别具匠心:“合盛”与“圣”同音,大圣从石而出,来源自然,大盛组件同样是从一块石英石开始制造,而且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秉承“零碳”环保理念;大圣擅长72变,大盛组件同样拥有千变万化的能力,能在沙戈荒漠、高海拔、海面滩涂、高寒环境等差异化多场景中应对自如。大盛组件具备高效能、低衰减等显著优势,能在多元化应用场景中,为用户带来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在技术方面,合盛硅业重磅发布TOPCon 210R矩形电池片组件和防积灰自清洁组件两款新品。其中210R矩形电池片,在有限的面积中将电池尺寸做到最优状态。由该电池片打造的组件,面积可超过1.99平方米,功率可达465W,发电性能更优,BOS成本及LCOE更低,显著的降本增效潜力必将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青睐。
防积灰组件更是当下热门。对于太阳能电站普遍存在组件易积灰问题,长期的积灰遮挡不仅会影响发电量,还易引起组件局部热斑,造成安全隐患。
对此,合盛硅业在不改变组件安装方式的前提下,自主研发首款防积灰自清洁组件,创新镀膜液技术、短边框无A面设计,完全做到防积灰、不积水、减少热斑,可为电站端增益发电5%。
卓越的技术及产品,能更快得到市场认可。SNEC展会期间,新疆中部合盛硅业有限公司分别与国能新疆甘泉堡综合能源有限公司、国电电力新疆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和新疆同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
实现晶硅产业链自主制造
硅,作为光伏发电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原材料,在新型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相较光伏产业链其他环节,硅料行业具有重资产、低周转、高净资产收益率(ROE)的特征。于是,光伏行业一度“拥硅为王”,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目前光伏行业的需求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国家能源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8.3%左右,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已达到15.3%。
当前,多晶硅已经处于周期底部,但作为技术/资金壁垒最高、产能刚性且扩产/爬产周期最长的环节,光伏产业围绕“硅”的竞争只会更激烈。预计未来十年,多晶硅仍然持续高速增长,硅产业未来可期。
合盛硅业打通了一条从上游硅矿开采到下游光伏组件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效果显著。例如,合盛硅业目前光伏玻璃用的就是在工业硅生产中筛选下来的5公分以下的石英砂,原本要作为废料处理的东西又重新进行了综合利用。通过利用上游原材料、能源等领域的优势持续降本增效,合盛硅业在配套协同上形成一个规模成本、交易成本、组织成本领先的全球供应链服务。
在SNEC展会中,合盛硅业重新定义“一体化”制造流程:在全自主研发生产制造方面,合盛硅业研发的N型单晶高效双玻组件,其硅料、硅片、电池片、玻璃、边框等重要零部件都实现自产自足,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一致性,整体适配性更好。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光伏行业可能会持续面临竞争激烈和过剩产能出清的状态。在合盛看来,一定要去研发新的技术和控制在各个环节上的成本,这样才会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未来,合盛硅业将继续积极发挥硅基全产业链规模协同优势,不断进行产业延伸,坚持自主研发生产制造及科技创新等技术拓展。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