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上海市松江区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6年)(草案)》印发。
文件明确,推进新建建筑高质量应用可再生能源。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照绿色建筑基本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和运行。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设一批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示范工程。大力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深化建筑用能监管服务,积极纳入市级平台监测。
原文如下:
《松江区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6年)(草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进一步落实《上海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及松江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提升全区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相关要求,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持续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五个新城”建设重大战略部署,聚焦长三角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努力把人民向往的松江新城“施工图”,高质量转化为“实景图”,交出人民满意的新时代答卷,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引领示范、追求卓越。精准把握重大战略历史机遇,锚定“未来之城”,开创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新局面,对标“世界标杆、中国典范、上海范例”,努力打造更多的“松江样本、松江实践”。
——坚持机制创新、协同共治。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健全共建共治共享制度,优化协作机制,深化协同创新,共同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坚持科技进步、绿色转型。将科技之智与规则之治、人民之力有机结合、创新发展,提升“绿色+智慧”治理能力,实现治理转型跃升,加快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新松江。
——坚持开放包容、文明风尚。挖掘“上海之根、沪上之巅、浦江之首、花园之城、大学之府”等人文历史资源,充分赋能,做大做强,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同,创造城市文明新风尚。
(三)工作目标
到2026年底,推动建设更科创、更人文、更生态的新松江,数字化治理牵引现代化治理的作用更加显著,人民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新风尚更加彰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高品质生活圈更加舒适,初步形成“一流城市、一流治理”的格局,成为“五个新城”精细化管理典范。
二、重点任务
(一)改善城市风貌,提升人居环境
1.持续推动“美丽街区”建设创新升级。计划2024-2026年建设14个美丽街区。结合街区商旅文体农特色,支持文涵路、袜子弄、平原街、中山中路等加快美丽街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
2.大力提升城市保洁品质。继续巩固和拓展高标准保洁区域,形成一镇一域保洁新模式,道路机扫率100%,星级公厕达标率90%以上。
3.深化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积级向上争取,尽早完成茸平路、沪亭北路、涞坊路三条道路的架空线入地工作。按市级部门要求深化杆箱整治。。
4.强化户外广告、店招店牌管理。开展违规户外广告招牌常态化治理,巩固历年违规户外设施治理成果。持续加强户外招牌特色路段(街区)建设,完成20条以上路段(街区)户外招牌改造提升。结合街区商旅文体农特色,鼓励文涵路、文汇路、仓汇路、松东路等特色路段加强户外招牌建设及改造提升。推动新一轮户外广告实施方案落地,点位内户外广告审批率达到95%以上。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户外招牌日常监管和安全抽检,进一步加强街镇层面户外招牌监管力度,鼓励街镇开展招牌安全抽检,户外招牌审批(备案)率达到70%以上。
5.优化景观照明。持续推动新城核心区域内景观照明建设,优化提升重要节点景观照明,塑造松江景观照明新亮点。
6.加强薄弱区域、薄弱环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重点类型违法建筑彻底整治,持续开展无违建示范街镇创建。完善群租治理机制,加大群租治理力度。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经营服务,引导车辆有序投放与停放。继续推进桥下空间养护基地品质提升、“内部道路”治理等工作,消除区区交界、城乡交界、条块交界区域“死角盲区”。
7.提升道路设施品质。积极开展人行道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计划完成5条市政道路的精品路创建工作。加快公共充电桩建设。提高重要道路、重要区域行道树树穴铺装完好率。
8.优化交通出行环境。加快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至2025年新增、更新的公交车新能源车比例达到100%。2024年计划更新报废车辆95辆。加快松江智慧交通体系的建立,推进我区公交电子站牌建设。围绕路口渠化、新增机非、中央隔离和调整标志标线,缓解重点区域和路口的交通流量压力,解决局部路段的安全隐患。
9.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我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及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工作。
10.深化“美丽家园”建设。实施旧住房更新改造。通过小区内新建和小区外统筹等方式,加快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推进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建设。实现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移动通信信号“能覆盖尽覆盖”。推进2个易积水小区改造。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并加强使用管理。巩固绿色社区创建成果,持续提升居住区人居环境品质。
11.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完善社区商业设施配套,科学引导菜场、药店、早餐网点等业态发展,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推动社区微更新,打造园林式社区,实现“家门口的蝶变”。
12.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推进物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综合应用信用、评价、市场竞争等手段,提升整体服务品质和行业管理集中度。推动小微老旧小区合并。完善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市场价格机制,落实物业服务价格逐年梯度常态调整。通过整合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小区微更新、物业服务提升等软硬治理措施,推动小区居住环境品质提升。
13.持续推进“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建设。聚焦为城市建设、运行和市民生活提供基础公共服务的一线建设者管理者,以更大力度加快建设一批、改造一批、筹措一批“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14.推进“美丽乡村”升级建设。继续推进示范村创建,到2025年底申报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累计创建1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累计完成创建26个。2025年底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行动任务。
(二)践行绿色低碳,开放城市空间
15.推动生态城区高标准高品质发展。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编制,新、改、扩建项目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重点聚焦南部新城华阳湖片区和枢纽片区,逐步推进南部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新建建筑高质量应用可再生能源。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照绿色建筑基本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和运行。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设一批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示范工程。大力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深化建筑用能监管服务,积极纳入市级平台监测。
16.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持续推进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建设。新增各类公园。新建或改造提升口袋公园。健全绿道体系,建设衔接区域、串联城乡、覆盖社区的绿道。推进“一街一景”工作,建成绿化特色道路,推广应用新优行道树树种道路。
17.继续实施骨干河湖综合整治。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要求,基本完成排污口分类整治,对于短期内难以清退取缔的历史遗留问题排污口形成清退整治方案,建立水源保护区内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体系。加强各涉水源地街镇巡查工作,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18.高标准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以点带面有序开展“无废细胞”的培育建设,至2024年底前建成90个示范性“无废细胞”。举办“无废城市”建设创意大赛,拓宽“无废城市”宣传渠道。赴相关城市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借鉴长三角“无废城市”建设好经验好做法。举办“无废城市”建设论坛,共享长三角“无废城市”建设成果。
19.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指导各街镇推进精品示范居住区建设。健全可回收物回收体系,指导推进高品质服务点及中转站提升改造。强化监督检查,推进联动协同。加强宣传引导,提升社会氛围。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
20.推动城市空间开放和功能融合。新建公园全部免费开放,有序推进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推动公园与周边街区有机融合,增加功能复合型座椅、慢行步道、休闲健身等设施,完善开放空间社交、艺术、休闲等功能。推进福连桥、花长盛宅等文物修缮工程,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优质项目入驻文物建筑,持续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引导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附属空间,拓展空间功能,丰富空间内涵,激发片区活力。
21.推进“公园+”功能拓展。推进“公园+”建设,强化功能拓展,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体育、科普等系列主题活动,丰富公园文化内涵。
22.继续提升“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服务品质。配合市级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三)完善安全体系,加强风险管控
23.强化综合监测预警。针对本市台风、暴雨、雷电、高温等自然灾害影响特点,健全涉灾部门、专家团队、属地政府等多方参与的监测预警和联合会商机制,形成灾害综合监测预警、风险形势分析成果,为防范应对自然灾害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完善城市体征指标体系,充分挖掘松江特色指标,按照市级部门要求的时间节点目标完成松江区城市体检工作,深入查找城市建设短板,推动解决“城市病”问题。围绕城市运行生命体征,结合城市体检,优化体征指标,提升客观数据自动采集、自动计算比例,形成科学合理精准、定量定性结合的科学评估体系,为防治城市病提供客观指引,全面推动城市治理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
24.滚动开展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下沉监管力量,及时发现和有效整治新增危房,并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房屋建设管理水平。对老旧住宅电梯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对接安全评估结论,推进存在安全隐患电梯的修理、改造、更新。持续开展高层住宅消防设施安全排查整治。加快社区微型消防站建设。
25.健全施工安全生产重大隐患清单制和整改责任制。深化深基坑等危险性较大工程风险预警、联防联控机制,完善重大危险源辨识、申报、登记、监管制度。推动构建建设工程和设施运行全周期保险制度,推行“保险+服务”模式。
26.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设。加强对城市燃气、桥梁、道路、供水、排水、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状况的风险评估、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和协同处置。完成管廊建设,全面开展管廊运维。结合城市体检开展风险评估,编制风险清单,形成风险动态区划图。针对燃气爆炸、桥梁垮塌、道路脱空、管线渗漏等重点风险场景,采用先进物联感知技术,实现对重点设施运行状态的有效感知、自动采集、监测分析和预警上报。建立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生命线工程监管平台,打造统一数字底座,形成数据标准,强化对城市运行状态的统筹协调、智慧监督和综合评价。全面推进老化管网改造,推动地下老旧燃气管道更新和老旧居民住宅燃气立管更新,落实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检测排水主管,修复或改造雨污水管道,完成现状管龄超10年以上排水主管的检测、修复或改造。
27.加强交通安全风险分类分级管控。重点加强危险货物运输、轨道交通运营、交通工程建设、游览船航行、港口监管等领域的安全管理。实施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因地制宜增设城市道路安全防护设施。推进下立交安全管理,实现主要道路视频智慧监控覆盖率100%。
28.加强民防工程、轨道交通站点等地下空间安全管理。落实地下空间权属、使用和管理单位的责任,加强日常巡检、专业检测、安全评估、预警等安全管理。强化商业和公共建筑地下室、半地下室设施安全运行维护。
(四)强化应急处突,加强风险应对
29.细化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制订实战化轨交大客流、设施高负荷、异常天气等重大风险情形应急处置方案,制订不同分级状态下控制策略和管理标准,细化人员调度、资源调配等规范,强化应急联动机制,缩短应急响应时间。
30.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强化防汛抢险、交通运输、建设工程、能源保障、隧桥运营保障、航空救援、水上救援和危险化学品等领域队伍能力提升,升级防灾减灾救灾装备,构建应急救援队伍联训交流平台,推动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高效协同、有序发展。
31.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的储备体系,优化市、区、街镇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强化企业和基层应急物资标准化、规范化储备管理,及时更新资源储备。
32.提升全社会风险应对综合能力。打好基层组织风险应对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加强市民群众风险应对培训和演练,提高自救和互助能力。
(五)完善数据要素,加强共享应用
33.推动实现数据全域全量汇聚和实时更新。完善城市运行主题数据库建设,加快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城市运行动态数字化,建设统一的数字底座。建立数据评价体系,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实时性和有效性。推进和完善城市生产、生活、治理数据的实时汇聚和分级治理,为城市治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34.推动数据要素的互通共享。聚焦城市治理,依托公共数据管理系统等数据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强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有序共享。优化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汇集开放共享。
35.深入挖掘网格、热线、舆情场景等城市管理大数据资源。以语义分析和智能建模等技术手段,抽取市民聚焦靶点,面向业务需要构建专题知识图谱,汇聚主动管理、被动反馈和自动感知信息,挖掘其中的因果和关联关系,标定城市管理短板弱项,精准施策,推动管理能级提升和流程再造,形成城市管理新治理力。
36.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
(六)建设工作平台,强化场景应用
37.推进“一张网”建设。加强管理重心下移的基层治理工作网建设。
38.持续发挥“多格合一”叠加效能。进一步科学合理划分“多格合一”网格,加强基层网格力量配置,建立联勤联动工作机制,完善事项处置闭环流程,规范“多格合一”作业标准,强化城市有序安全运行。
39.实现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迭代升级。对接市级部门制订完善系统平台对接规范、核心业务功能技术规范,推进城市管理相关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实现市、区、街镇、社区、网格五级信息流和业务流循环贯通,支撑线上线下业务协同,持续提升网格化实战能力。
40.加强应用场景建设。深化“一网统管”建设,强化数据动态更新和相互赋能,打造一批实战高效的数字应用场景。从城市运行和企业市民高频急难的问题难点中发现智能化应用场景需求,完善“揭榜挂帅”建设机制,推动场景的开发与迭代升级。探索新型基础设施融合性应用场景。
41.建设完善与智慧应用场景相适配的、泛在智能的城市感知设施。构建神经元感知网络,实现城市公共安全、交通、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信息规范采集和全量接入。推动燃气计量表智能化改造,落实综合杆建设,推动建设物联感知神经元节点。积极将红外感应等感知设备研究纳入新建小区配套设施范围,对存量小区进行查漏补缺,为实现高空抛物等安全风险自动预警与及时处置,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支撑。
42.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支撑服务设施建设。完善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布局,推动现有开放测试区域加快交通信号灯等智能化升级,深化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高级别智慧出行示范应用。
43.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治理场景运维服务。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大力引导、支持建设各类城市治理应用场景,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创新资源集聚,推动形成智慧应用新生态。
(七)适应精细管理,完善标准机制
44.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工作。积极配合市级部门推进相关法规的制订、修改。
45.加强城管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执法培训效能,加强教育培训教材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加快线上培训系统建设,开展实训基地标准化建设。强化标准化大队和规范化中队、示范化中队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健全城管执法监督工作体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重点工作开展、重要制度实施。
46.深化管执联动和部门协作。加强多部门管执联动协作,重点开展住宅小区综合管理、工程渣土运输、建设工程文明施工、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管理等事项,协同推进源头治理、系统治理。
47.加强城管执法与立法、司法部门的工作协同。建立执法与立法的互动机制,提升城管执法依据制定、修改的参与度。加强城管执法部门和法院、检察院的信息沟通和情况通报,推动落实行刑衔接工作,强化监督工作联动。
48.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标准体系建设。根据管理对象的区位差异和不同的发展要求,提升城市管理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推进分级分类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新编或修订城市管理标准工作。
49.强化重点领域标准支撑。聚焦城市安全运行高风险及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完善城市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城乡容貌、社区湿垃圾就地处置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建设。积极推进标准落地实施,建立制度化的标准评估机制,不断优化完善标准体系。
50.完善小区综合治理机制。提升业委会规范化运作率,持续加强党建引领业委会建设。开展业委会建设专项行动,规范业委会日常运作,完善业委会建设指导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居委会、业委会、居民、物业、城管、公安“六位一体”小区综合治理机制,及时发现和查处破坏房屋承重结构、“居改非”、毁绿占绿、占用公共空间等小区治理难题顽症。完善社区规划师制度,探索规划、建筑、景观、艺术、法律等多方力量和第三方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专业联合团队,更好地倾听居民诉求,提升设计水平,营造具有设计感和艺术性的空间环境。
51.完善街区自治机制。多点发力做好《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办法》实施九周年主题宣传活动,指导街镇抓好沿街商户、水域沿岸单位、自律组织、社会单位等门责履责率。动员街镇持续做好每月15日的“洁净松江”城市环境清洁日活动,全面提升责任区市容环境水平。积极拓展市容环境卫生优秀自律组织建设,推动自律组织参与自律管理,提升自律组织的覆盖率,切实带动面上市容环境持续提升。力争在全区组组织架构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新颖、管理成效显著、活动载体丰富的自律组织中推选参与优秀自律组织选树活动。
52.推动城市管理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培育城市设计、城市运维、物业管理、数字化服务以及文化服务等方面“独角兽”企业,打造国际化服务品牌,为城市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八)打造样板标杆,加强示范引领
53.围绕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临港新片区、“一江一河”两岸贯通区域、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建设,积极配合市级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54.加快建设人民向往的现代化松江新城,率先确立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安全韧性的空间治理新模式。
55.持续深耕细作,坚持示范引领,打造更多城市管理精细化特色示范样板。
三、保障措施
(一)理顺工作机制
各单位要加强对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理顺工作机制,完善制度供给。区、街镇两级城市管理精细化办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工作培训、工作指导和检查监督。强化财政资金对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保障力度。
(二)注重工作标准
坚持以人为本,聚焦强示范、补弱项、惠民生、微更新等重点工作,在精细上下功夫,在品质上见真章,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水平和质量效益。
(三)严格监督考核
进一步健全“区级统筹、部门牵头、街镇实施”的工作模式。区精细化办要围绕“服务、协调、监督、示范”中心工作,发挥区级统筹协调职能,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引领示范项目和引领示范区建设,破解更多城市管理难题顽症。各牵头部门要增强主责意识,优化工作方案,加强业务指导。相关配合部门要强化工作协作,主动跨前服务。各街镇(园区)要完善工作机制,细化方案内容,高标准完成指标任务。要将工作推进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强化绩效监督,严格奖优罚劣。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