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晚,光伏龙头通威股份披露了2023年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14.21亿元,同比增长9.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3.02亿元,同比减少24.98%。因光伏产业链供需格局的改变,通威股份业绩如期小幅回落。
但结合行业各环节价格趋势来看,通威股份的这份答卷已足够让市场满意。2021—2022年各国对发展本土清洁能源的诉求大大增加,光伏发电政策支持不断加码,光伏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硅料价格应势持续走高,使得通威股份在2022年“拥硅为王”,业绩创下历史新高基数水平。
2022底起,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开始逐步释放,带动产业链价格下降。尤其进入2023年后,主产业链大量新增产能落地,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价格均快速下降,可以预计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后续将明显弱化。在此趋势下,通威股份依然保持着的合理稳定盈利水平反而彰显出其光伏龙头的底蕴。
一体化布局持续推进 成本优势显著
光伏行业是典型的周期行业,而周期的本质是供需的错配。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各环节现有产能、规划产能不一样,投资建设节奏、爬坡达产速度也各不相同,叠加技术研发迭代进展的参差,所以就会产生错配。
正如2023年一季度上游硅料价格快速回落期间,组件环节盈利便开始大幅修复,后续随产业链价格下降而回落。进入2023二季度后,上游产业链价格进一步下降,硅料、硅片单位盈利随即继续降低,而下游电池片、组件环节则盈利保持稳定。
在这种错配下,只聚焦在产业链某一环节的公司势必会在波动周期中失去主动权。在稳坐硅料+电池片环节龙头后,通威股份2022年下半年进一步加码组件环节,并实现快速放量。一体化的布局也使得公司具备了更强的产业协同性、经营稳定性及产能消化能力。
通威股份目前已形成超42万吨高纯晶硅产能、90GW太阳能电池产能以及55GW组件产能。根据最新公告,公司拟建乐山、峨眉山两座16GW拉棒切片基地,以实现硅片环节的配套。此外,公司还在包头和广元分别规划了30万吨和40万吨两个工业硅项目,硅粉自供也将进一步实现降本。至此,通威股份将成为市场唯一一家打通光伏全产业链的公司,可以称得上是最全、最强、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化布局。
据悉,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目前价格相较年初价格分别下降约54%/30%/25%/35%,但硅料端价格的大幅下降没有对通威股份盈利能力造成重创的核心原因之一便是电池、组件环节起到了明显对冲作用。另一重要原因则是通威股份坚持提质提效、管理降本,不断优化核心消耗指标并挖掘上游降本潜力,多晶硅生产成本控制在4万元/吨以内,具有显著成本优势。
产能竞争白热化 融资缩紧底气何在
目前光伏发电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已实现平价,随着未来技术水平的提高,光伏发电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全球光伏产业已由政策驱动发展阶段正式转入平价上网阶段,叠加全球碳中和共识及能源安全要求,光伏发电已逐渐成为具有成本竞争力、可靠性和可持续性的电力来源,市场空间依旧广阔。
基于空间的明确性,2022年以来光伏各环节参与者扩产持续加速,进入白热化阶段。2022年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分别为628、559和574GW,而2023年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环节产能预计分别为828、886和853GW。到2024年,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环节产能预计都将增长至1000GW左右。
而正在各方玩家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时,为活跃资本市场,监管层开始收紧市场融资行为。资本瞬间从“充裕”逐渐变得“稀缺”,再融资未被放行的协鑫集成接受高达8%的可转债利率、TCL中环硬抗三次问询坚持138亿融资计划。头部玩家尚且如此,“弹药”不足或“实力不济”的公司则很有可能在资本收缩中退步甚至被淘汰。
自身资金实力雄厚的通威股份则更加掌握决策主动权,考虑到股价低位下增发对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会造成摊薄影响主动终止再融资计划。公司明确表示将合理利用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其他融资方式,统筹资金安排,保障通威内蒙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和云南通威水电硅材高纯晶硅绿色能源项目顺利实施。
果断的背后其实是通威股份的底气。2023三季报数据来看,公司54.52%的资产负债率及144的速动比率显著优先于行业,具备极强偿债能力。截至9月底370亿的账上现金以及稳定增长的经营现金流也为公司经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此外,通威股份已经建立了全面的融资渠道,并获得充足的资金授信,可充分满足公司资金周转需求。
从扩产规划来看,通威股份也并不是贸然激进,而是配合确定的市场空间步步为营,不断强化一体化布局。硅料方面,产销两旺情况下公司进一步扩产夯实规模优势。行业首个单体规模20万吨的云南通威二期项目于今年3月开工,包头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也在7月进行开工。包头市达茂旗和广元市苍溪县分别规划建设的30万吨和40万吨工业硅一期项目均拟于2024年底前建成投产,硅粉的自供扩产可增强上游溯源能力,以确保工艺安全、产业链可控。
电池片方面,通威股份不断扩容先进产能,彭山太阳能电池一期16GW项目顺利投产,TNC电池产能规模达25GW。公司还规划了双流25GW与眉山16GW TNC项目,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投产,届时公司TNC产能将达66GW。组件方面,盐城25GW与金堂16GW项目已全面投产,公司组件年产能提高至55GW,更加掌握对硅料、电池产能消化的主动权。
周期面前久经沙场的老兵
今年以来,A股光伏指数已经下跌34.07%,很多光伏头部公司股价更是接近腰斩。但光伏行业的增速并未放缓,随着硅料供给改善,产业链价格的下降对下游装机需求起到强刺激作用。2023年1-9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128.94GW,同比增长145%,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得益于欧美光伏装机需求的大幅增长,我国组件出口总量也创下新高,2023年1-8月组件出口137.9GW,相较去年同期增加26.8%。
(截至2023年10月25日收盘数据)
市盈率来看,光伏公司的市盈率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行业板块,存在严重低估。究其原因,行业产值的表现或许正是二级市场的担忧所在,以光伏电池为例,同样的9月份,去年产值是389亿,今年只有357亿,产量飙升的同时产值却是下滑的,这也代表行业进入了阶段性周期低谷。不过对通威股份这个光伏老兵而言,多次成功穿越周期背后是公司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以及成熟的决策与执行能力。
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期间,多晶硅料产能过剩、价格下行,价格创近10年最低点。在行业内公司人人自危时,通威股份在2019年进行硅料产能逆势扩产,次年产能直接达到全球最高。正是把握周期底部的扩张策略,让通威股份在2021年开始的新一轮热潮中成为率先产能释放的公司,彻底坐稳了硅料及电池片龙头地位。
而通威在上一轮周期中的成功绝非偶然,公司早在2006年进入多晶硅行业时,就正值硅料行情的向上周期,彼时多晶硅的高毛利也吸引了不少企业开始加速扩产,但通威并没有无序扩张,反而是通过几年时间才投完1000吨的产能指标。2008年金融危机,2009年发改委将多晶硅列为产能过剩行业,加之国外倾销压制、信贷紧缩,我国多晶硅产业一度陷入困境,通威正是通过这几年时间“卧薪尝胆”,不断沉淀技术,为后期的“一骑绝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如今,通威股份的御寒储备远胜于之前,存量及规划产能、降本增效营运能力、一体化布局都成为公司的底气。更为重要的是通威股份还紧握打开下个周期的钥匙——技术。在引领光伏电池约六年后,PERC电池效率提升达到瓶颈,现有PERC电池效率已经普遍超过23%,越来越接近24.5%左右的其理论极限,新一代主流电池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作为行业内率先实现TOPCon PECVD Poly 技术规模化量产的公司,目前通威股份眉山9GW TNC产能已全面达产达标,目前量产平均转换效率已达到26.1%,
HJT方面,通威股份建成了我国首条GW级HJT生产线,并拥有行业内首条铜互联(THL)中试线,电池效率最高达26.49%。此外,公司210 THC双玻组件功率在2023年已先后四次创造异质结组件功率新纪录,最高达743.68W。
为进一步提升THC产品市场竞争力,通威股份也正同步加快开展铜互联技术攻关,目前已在设备、工艺和材料开发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正有序推进GW级铜互联试验工作。并且,除TOPCon、HJT路线外,通威股份积极进行全背接触电池、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等前沿技术方面的研发,均获得积极进展,实现对下一次技术迭代的领先。
“价格战”、“产能过剩”、“海外贸易政策不明朗”、“融资收紧”,这些标签都代表光伏行业正在周期底部。但毋庸置疑的是,光伏作为最便宜的能源,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确信的是,凭借成本、技术、资金等优势以及历次周期中愈战愈强的经验加持,通威股份足以成功穿越本次周期,继续稳坐全球光伏的头把交椅。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