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至今已整整三年。短短三年间,各种新政策密集发布,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我国光伏也迎来百年一遇的重大发展机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过去三年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未来行业又将走向哪里?
近日,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采访了光伏支架行业龙头企业江苏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博”,股票代码SH:688408)董事、高级副总裁周石俊,就光伏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信博是一家世界领先的光伏支架及BIPV系统制造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全球出货量排名前四的跟踪支架企业。在亚太地区,其跟踪支架连续多年出货量排名第一。目前,中信博拥有江苏常州、安徽繁昌、安徽宿松、印度古吉拉特(Gujarat)四大生产制造基地,交付年产能超20GW。2020年,公司成功登陆中国A股科创板。
周石俊认为,未来三年,地面电站的需求旺盛,将重新超过分布式电站。随着大基地时代的到来,中国的跟踪市场空间也将迎来快速发展。
以下为重点对话内容,经华夏能源网编辑后发布:
三年最核心变化是光伏项目西移东迁
华夏能源网:“双碳”目标提出三年,依您对产业趋势的观察,可否对行业未来做个预测?
周石俊: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弃风弃光进一步减少,我国光伏呈现跨越式发展。
据CPIA预测,202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将达到120-140GW。预计到2025年,新增装机有望达到170GW。我们预计,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光伏市场都将持续高速增长状态。
华夏能源网:基于您对新能源行业的观察,“双碳”目标提出三年,行业最核心的变化有哪些?有哪些新的行业趋势、技术趋势值得关注?
周石俊:最核心的变化,一是光伏项目建设西移东迁。西移就是随着大基地建设的开启,时隔5年之后我国光伏建设重心再次转向西部;东迁则是海上光伏建设驶入快车道。第二个则是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光伏产业不断向前。
随着光伏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改善。比如跟踪支架的渗透率,目前国内只有10%左右,但随着大基地时代的到来,中国的跟踪市场空间还会逐年增加,国内跟踪的渗透率今年有望达到15%,未来三五年将逐步提升至25%。
为了应对这些新变化,中信博坚持紧贴市场和客户需求,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积累核心技术,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积淀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竞争优势,构建高技术壁垒,创造新需求、新市场、新应用,驱动公司持续成长。
随着大基地建设的开启,我们在2022年向全球首发了天双双排多点平行驱动跟踪系统。天双以更高安全性、更高适应性、更高收益率,引领着“大基地”时代跟踪系统的发展方向。
华夏能源网:这三年也是相关政策和细则密集落地的三年,您认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是什么?
周石俊: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出台的相关政策擘画了行业发展的蓝图,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则是光伏行业发展的定盘星和强心剂。
而企业的创新,则为光伏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像中信博首创的多点平行驱动跟踪技术,引领了跟踪支架及解决方案由单点驱动向多点驱动的技术跃升,目前多点平行驱动技术已经成为全球跟踪支架的主流技术。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研发了双排多点平行驱动技术等多项顺应时代需求的差异化的支架技术……这些创新不仅打造了中信博的核心竞争力,更为推动行业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
行业应由价格导向转向价值导向
华夏能源网:近三年,公司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什么?
周石俊:对中信博来讲,三年内最重要的里程碑是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在A股科创板上市的支架企业。对我们来讲,上市是高点,更是起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在更高层面实现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华夏能源网:在推进低碳和绿色转型过程中,公司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去解决了?
周石俊:在推动低碳和绿色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认知的问题。目前国内光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电站建设要更关注电站的长期收益,而不是短、平、快建成后出售,同时电站建设应该从价格导向演变为价值导向。另外,市场对跟踪支架认知不够,也导致国内跟踪支架渗透率过低。
为此,一方面中信博通过创新去推动跟踪技术进步,引领行业发展。我们将凝结东方智慧的“天地人和”理念融入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中,形成了中信博独特的创新理念。我们还针对不同场景、不同环境等因素,研发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中信博承担起支架行业领军企业的责任,通过各种高端论坛、会议等方式,以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建设经验为例,推动跟踪支架在国内市场的应用。如在北方荒漠光伏项目中,按25年运营周期,跟踪支架对比固定发电量增加约17.52%,增加投资部分回收年限约3年,剩余周期额外增发718.07万度/MW;在南方农光光伏项目中,按25年运营周期,使用跟踪支架对比固定支架发电量增加约10.03%,增加投资部分回收年限约为5年,剩余周期额外增发247.95万度/MW。
AI技术已深刻融入新能源
华夏能源网:请问贵公司在哪些产品、业务中应用了技术与数字化服务?如何看待科技与数字化浪潮对碳中和的影响?提供了什么价值?
周石俊:在产品创新上,中信博的天字号系列产品可以通过AI自主学习,准确计算系统最佳跟踪角度,实时规避阵列间阴影,叠加更多发电效益。天双跟踪系统加持了中信博第二代AI跟踪解决方案,叠加8%的发电效益。
智能运维系统则通过AI技术对每个组串运行进行监控,并运用后台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进行分析,如遇异常会自动报警。在除尘方面,数据显示,两款机器人的除尘效率不低于96%,能够将电站发电量提升5%-20%。
我们还建立了数值风洞CFD计算中心,通过选择合适的空气湍流数学模型,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各种离散化的数学方法,对流体力学的各类问题进行数值实验、计算机模拟和分析研究,建立复杂地形下的光伏结构系统智能化设计平台,为中信博提升产品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在供应链构建上,我们在国内拥有GW级以上智能化高精度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制造工厂和30万吨智能化热浸镀锌厂。我们还建设了全球领先的差异化智能制造工厂、垂直一体化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体系,让中信博形成了支架全球供应链、生产制造及交付服务的产业生态。
在管理上,我们还上线了SAP系统,引进智能化装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体系,搭建高效及可复制的运行平台,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夏能源网:展望未来,洞察行业发展前景,公司在低碳发展方面有哪些相关规划?
周石俊:毋庸置疑,光伏仍然处在最好的赛道。面对未来,我们始终聚焦客户需求和行业痛点,聚焦新能源主航道,围绕支架横向纵向一体化,光伏横向一体化及关联优势,通过不同技术叠加组合创新提升客户价值,构建产业链竞争力,用科技创造更好的产品,引领客户长远需求,助力客户商业成功,不断提升用户有质感的美好体验。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