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在第二届海上新能源发展论坛研讨会上,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电建西北院”)海上光伏智能装备建造项目开工仪式在山东济南启动,线上、线下1万余名行业人士及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中国船级社CCS青岛分社相关领导为中国电建西北院及中电建西安港行船舶科技有限公司颁发了海上光伏智能装备设计原则认可证书。据悉,目前首台/套智能装备已于威海文登市成功下料生产。
近年来,随着内陆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占地较广的光伏项目开始将应用场景逐步拓宽到了广袤的海洋。从去年山东省首批11.25GW的海上光伏项目启动,到今年江苏省《海上光伏开发建设实施方案》规划的12.65GW海上光伏项目,福建、河北、广东、浙江……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将海上光伏纳入中短期光伏开发的重要方向。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张艳指出,以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的规模考虑近海10km范围内,按照排查敏感性因素取1%比例面积估算规模,理论上可开发海上光伏项目装机容量超百GW。
尽管海上光伏前景广阔,但完全不同于内陆的建设、工作环境,在潮汐、波浪、海水、海流、腐蚀、台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技术方案的可靠性、经济性以及施工便捷性,是当前海上光伏项目能否落地的关键。
例如在施工方面,浪潮汐会导致海上船机设备稳定性差,施工质量、精度控制难度大;施工组织、施工人员管理难度大以及海陆施工的高度匹配都是影响海上光伏建设的重要因素;从桩基础施工到上部结构安装、从配电设备安装到桥架及电缆敷设都要用到专业的安装设备,并进行严苛有序的统一调度。
基于在海上光伏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积累的成功经验,中国电建西北院推出了数字化品牌“筑信Belife”系列产品,并进行了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投资了海上光伏智能装备建造项目。
张艳介绍到,目前我国还没有海上光伏专门的施工及运维船只设备,现在利用的内河湖泊桩基施工设备,体量小不适合于海上施工;海上风电桩基施工设备则是吃水深、成本高、打桩效率低;港口工程桩基施工设备虽然灵活,但效率低。
由于当前的设备经济适用性不足,中国电建西北院自主研发投资了三机单排式海上光伏打桩船、水陆两栖海上光伏打桩船,其中第四代打桩设计产品目前已申请了百余项专利。
据介绍,海上光伏施工一体化智能装备优势体现在六大方面:第一是桩基精准定位,装备的粗定位和工装的精定位能实现厘米级精度;第二是高效的移船和稳船,移动台车方案和绞车移船方案融合,船舶的稳定性和耐波性大幅提高;第三是机电一体化的智能操船、无人机舱管理,为装备的高效、运行、可靠提供保障;第四是桩基式高效施工,首尾双吊机悬打方案能一次性完成8根桩的定位;第五是上部结构高效安装,具备整体吊装上部分组件的能力,实现打桩、吊装一体化作业:第六是全范围适应性,在40米范围内全覆盖作业,适应多桩型、多直径、多种布置间距光伏阵列。
作为较早涉及海上光伏设计、施工的企业,中国电建西北院目前已完成多个真正意义上的海上光伏实证项目,例如华润电力龙港新城500MW滩涂光伏项目、山东威海HG32实证项目等。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化和海上智能装备创新的不断发展,海上光伏的建造施工技术将如虎添翼,而中国电建西北院也将与行业一起,共同开拓海上光伏智能装备制造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