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光伏资讯 > 光伏政策 » 政策解读 > 正文

陕西延安:到2025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

来源:延安市科技局发布时间:2022-11-18 15:33:21

11月17日,延安市科技局发布延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文件指出,大力推广光伏、风电、储氢等新能源技术应用,适度超前布局氢能产业,着力推动风光一体、风光储氢一体等新能源综合利用一体化发展,加快陕北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和绿色氢能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基本形成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雏形。

原文如下:

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委和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全市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市科技局联合市发改委制定《延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延安市科学技术局 延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5月10日

延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2022年5月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转型升级的突破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依据《陕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创新驱动发展规划》《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科学编制本规划。

第一篇发展基础与总体思路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推动全球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发生重构,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国际社会博弈的主战场。

我国科技综合能力持续提升,已成为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国积极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四个面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我省科技创新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和挑战,全省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两链”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创新生态大幅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市级共投入科技专项经费1.3亿元,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52.09亿元,累计争取中省科技计划项目330项,项目资金1.14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7项,项目资金3488.2万元,解决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先后组织新区岩土工程、智慧延安、土壤改良、菌草引进试验示范、羊肚菌种植等46项重大科技专项,推动我市能源化工、特色农业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引进优质科技资源,不断深化科技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0多所高等院校,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0多个研究机构,何满潮院士、王浩院士、樊代明院士等院士专家及其团队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累计合作实施科技项目85个,引进、培育新品种、新技术2472个。五年来,我市累计鉴定科技成果373项,推荐省科学技术奖109项、获奖20项。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油气田开发、中医药生产、苹果种植、生态治理、智慧城市等领域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为全市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产业创新发展态势良好。推动延安高新区升建国家级高新区,安塞工业园区创建为省级特色型高新区;累计组建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7家、省级51家、市级224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2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83家,累计认定登记技术合同额10.66亿元。通过科技支撑培育,涌现出三达膜、创威科技、天信管业等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促进了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延安市科技型企业倍增方案2018-2021》《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延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延安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同时积极落实研发投入、平台建设、人才引培、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等各项政策,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

五年来,延安科技事业奋进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为: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不够精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作用发挥不充分;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技型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我市科技型企业数量仅占全省的2.2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全省的0.69%,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仅为2%;科技创新投入不足,2020年全市科技研发投入17.59亿元,占GDP比重1.1%,低于全省2.42%的平均水平,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15.84亿元,投入强度仅为0.86%;我市科技人才总量偏少,仅占常住人口的14.14%,低于全省15.5%的水平,人才队伍结构不优、与产业匹配度不高,规上企业研发人员仅1200人,人才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第二章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四个面向”为引领,以全面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契机,以构建“五大创新体系+N个创新工程”为重点任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发挥“两个明显优势”,着力破解“一个明显制约”,促进科技、产业、人才、金融有机结合,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科技对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延安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释放活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问题引导,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创新的活力和效能。

需求导向,重点突破。面向经济主战场,按照补链、延链、强链思路,围绕我市现代农业、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能源化工、文化旅游、先进制造业和新经济等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大、关键、共性核心技术需求,配置科技创新链,着力突破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延伸环节等关键节点上的技术瓶颈,加强产业原始创新能力。

企业主体,政府主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 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完善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的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强化统筹,开放合作。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统筹各类科技资源,整合各类科技计划,加快推动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进一步扩大科技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合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四章发展目标

全面推进完善技术研发、技术应用、企业创新、人才队伍、体制机制五大创新体系,推动实施N个创新工程。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和研发团队,成长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全市综合科技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科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凸显。

表1 “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目标

12.png

注:[ ]表示五年累计值。

第二篇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聚焦延安重点产业的科学技术问题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实施前沿引领技术计划。瞄准全市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布局重点产业项目,有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校(院)地合作机制,加大科技资源供给,提升技术研发体系整体效能。

第五章研发能力跃升工程

实施前沿引领技术计划。聚焦先进能化、先进制造、变革性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布局实施“前沿引领技术”计划。鼓励和支持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在延创办各类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联合开展前瞻性的科学技术研究,拓展更广阔的科技合作空间,在新兴产业领域展开前沿技术研究,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到2025年,在能源化工、食品、医药制造等领域展开广泛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研发技术融入“大西安”和“一带一路”建设,鼓励“飞地经济”模式,实现产业融合协调发展。

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瞄准全市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定重点研发计划指南。围绕高端能源化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以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制约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重点,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定期发布关键技术需求榜,试行“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项目,通过科技计划引导,集中力量加快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强化科技成果供给,推进优势产业创新发展。

专栏1 重点攻关技术

1.加强薄煤层智能综采技术、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煤炭分级分质清洁利用、化工+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术的开发。

2.推进工业分离纯化和膜法水净化处理技术、膜连续制备技术研发。

3.加大以苹果为主的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力度,研究开发果饮、果酒、脆片等果品精深加工产品。

4.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研究。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开展果园、设施大棚土壤改良试验研究,提升耕地生产能力。

5.推进育苗、育种研发试验进度,培育形成适合我市生产的新品种。

6.利用数字技术重现革命历史场景,支持航拍数模还原技术和VR技术还原延安原始建筑场景元素。支持红色沉浸式体验、云旅游、智能讲解、云博物馆、云纪念馆技术应用。

争取中省科技项目。梳理各产业链条,明确产业技术水平及价值定位,研判其发展趋势、关键核心技术等重点技术方向,组织开展科技重大专项。建立专项技术攻关领衔专家制度,对接国家、省科技计划,实施一批有战略性、支撑性、规模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提高项目对区域内配套产业、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鼓励和帮助我市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中省科技重大专项、中省重点研发计划、中省政策性引导类计划项目等中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企业牵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提升研发水平、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全面提升我市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到2025年,争取中省科技计划项目350项。

布局区域创新项目。进一步围绕各县(市、区)、管委会首位产业,聚力发展“一县一业”,科学部署区域特色经济创新链项目。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联合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和特色创新项目。

专栏2 重点产业项目

1.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争取国家黄土高原粮仓建设项目,开展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先进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抢抓“东数西算”国家战略,争取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城市建设,引导华为大数据、天信管业、嘉盛石油、随缘科技等科技型企业申报重大重点专项。

2.省级重大专项

围绕能源化工、煤炭开采等特色产业,积极争取省科技厅工业领域重大专项计划。围绕苹果、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积极争取省政府,省科技厅农业领域重大专项计划。

3.区域创新项目

围绕高端能化、苹果产业、设施蔬菜、马铃薯、小杂粮、红薯、甜瓜、有机肥等产业领域,在全市部署实施一批区域特色创新项目。

第六章创新资源统筹工程

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共享。依托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加强创新资源开放集聚和配置优化。鼓励高校、企业积极参与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建设,使各类创新主体能够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政策和服务,有效提升科技创新

要素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鼓励我市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在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设立新型创新服务机构,重点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招才引智、技术引进等主要工作,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国内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在延设立研发机构、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平台,重点支持延安大学和在延企业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建新型研发中心。依托全市行业骨干企业,在西安、上海、深圳和北京等科技资源富集地探索建设离岸新型研发机构。围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物科技、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等领域科技创新需求,加快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建立开放式创新合作机制。积极利用延安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与科技资源富集区域城市的合作,支持企业借助外部科技创新资源,共同组建联合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等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合作培养科技人才,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与黄河沿线城市在生态系统保护、环境治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益性科技领域开展合作。发挥好延河联盟作用,加强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加强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充分发挥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延安分中心作用,集中开展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黄河流域省区企业对接,用好苏陕协作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合作5次(项)。完善“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延安大学的科技与人才优势,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构建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三篇技术应用体系建设

聚焦我市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技术方向以及高端能源化工、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中的核心技术需求,大力促进先进技术成果应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将先进科技成果与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基础民生领域深度融合,切实改善民生。

第七章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开展装备制造技术引进与开发。以建设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为牵引,推动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煤炭开采洗选设备生产,提升油服机械制造业发展水平。重点提升对车装钻机、涡轮压裂车组、煤气层开采专用泵、数字智能塔架式抽油机、煤化工专用压力容器等生产技术水平。加强传感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能化装备方面的应用,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以彩虹光伏等项目为引领,引进逆变器、光伏电池、广发电站建设等领域的先进企业,扩大单晶硅和光伏电池组建产品规模。围绕工业废水废气处理与回收利用,突破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工业分离纯化和膜法水净化处理技术,开发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中水处理技术和回收利用成套设备。实施垃圾处理及利用技术、分离与提纯技术攻关,开发城市垃圾、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和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

开展新材料技术引进与开发。依托延安紫砂、陶土矿产资源,大力开展装饰建筑陶瓷、日用陶瓷技术以及艺术陶瓷生产技术研发。依托延安高新区与新加坡合作项目,重点发展工业污水处理MBR专用耐洗含氟膜、反渗透、中空纤维膜等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全氟离子交换膜、高透光耐候ETFE膜材料。突破应用工业高温捕尘用全氟膜、高性能陶瓷分离膜、大型渗透汽化膜和膜集成应用技术,培育系统集成产品。开展石墨烯微片在锂电池材料、特种防腐涂料、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研发石墨烯薄膜连续制备工艺和探索其在电子元器件中应用技术,重点发展石墨烯粉体、石墨烯高分子材料、石墨烯基特种防腐涂料、石墨烯基热界面材料、石墨烯薄膜和锂电池石墨烯基材等复合材料。大力引进新兴材料技术,开展高端煤基碳材料、橡胶、树脂、α-烯烃等材料研发。

开展新能源技术开发与推广。大力推广光伏、风电、储氢等新能源技术应用,适度超前布局氢能产业,着力推动风光一体、风光储氢一体等新能源综合利用一体化发展,加快陕北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和绿色氢能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基本形成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雏形。加强节能环保领域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技术领先、绿色低碳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依托长庆、延长在延采油厂,积极开展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创新,形成拥有龙头企业、优势产品的节能环保技术。

开展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积极搭建延安市智能制造、能源化工等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应用创新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组织实施大数据示范项目,促进大数据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引进智能传感器设备制造和智能仪表制造企业,建设智能终端设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煤炭、石油、天然气行业智能传感器、智慧城市感知设备和家用智能燃气表、水表等产品。同时,积极推动能源运输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合作应用,将北斗系统的精准位置服务应用于燃气建设、运营、应急、服务等业务中,完成石油、石化、煤炭、燃气等能源、危化品及战略物资的智能化运输。

开展生物医药医疗技术开发与应用。积极推动中药生产工艺创新,促进生物技术与传统工业融合发展。提高规范化及规模化中药材种植水平,培育优质中药材,筛选重点中药名优品种,进行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创制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支持开发生产护理机器人、微型生命抢救机、人工心脏等智能科技医疗产品。对接医疗市场终端向基层下沉的新需求,开发安全可靠的社区和农村基层应用的普及型诊疗设备。发挥延安大数据产业优势,开发远程医疗专用设备和数字化家庭诊疗设备。

开展应急产品开发。支持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以建设安全应急装备研发制造及服务产业为依托,推进应急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标准化、系列化和成套化发展,重点围绕高精度检测预警设备、能源化工应急产业装备、社会安全保障产品和防灾备灾产品、专用紧急医学救援产品等开展技术开发。依托“四核百园”农业产业布局,加快西北特色应急产品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招商建设,围绕救援队专用食品、军事训练专用食品、煤矿救生食品、家庭应急储备食品和户外应急急需食品等,大力推进安全应急食品尤其是民生安全应急食品的研发和生产。

推进数字技术应用。立足区域数字化转型需求,推动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项目实施,加强与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衔接,参与国家和省之间算力级联调度,开展算力与算法、数据、应用资源的一体化协同创新。抢抓6G技术研发窗口期,前瞻性布局6G网络建设,产业生态和融合应用。选择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市场监管等突发应急场景,实验开展“数据靶场”建设,探索不同应急状态下的数据利用规则和协同机制。推进数字技术在文化旅游、红色教育、现代物流、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到2025年,打造5个数字经济应用示范场景,实施3个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引进培育1家数字经济重点企业。

第八章优势产业提振工程

推进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发展。锚定“双碳”目标 ,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战略为基本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市“优煤、稳油、扩气、兴电、促转化”的发展战略,积极构建我市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以陕北高端能源基地建设为牵引,推进油煤气资源综合转化利用,鼓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行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围绕化石能源开发、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开发利用和绿色建材五大领域,开发相应技术与产品,推动能源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跨越。

——化石能源开发。大力实施科技兴油,加快页岩油、煤层气、页岩气、石油伴生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油气采收率。到2025年,延长石油采收率达到16.9%,长庆油田采收率达到21.6%。煤炭回采率达到90%以上,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25%以上。

——煤化工。推动煤炭分级分质清洁和煤制烯烃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开展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化纤、绿色溶剂、高端润滑等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技术研发。推广油煤气综合利用、油煤共炼、甲醇制汽油等技术,实现碳氢互补,提高资源转化利用率。

——石油化工。依托延长石油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发挥大炼化产业聚集效应,积极引进石化下游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改性材料等高端化工产业,围绕产业链延伸,支持有关技术研发与孵化转化,推动石油化工产业由初级化工产品加工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天然气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延安天然气资源优势,加大开发投入和科技支撑,显著提升天然气产能产量。根据陕北能源基地建设需要,研究适度发展燃气调峰发电,加强LNG提氦技术研发与推广,促进天然气分级分质利用。充分利用“限塑令”带来的市场需求,研究布局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可降解塑料产业(PBAT等),提高天然气就地转化率。

——化学建材。重点发展PVC建材及3D打印材料。加快PVC塑料型材性能创新,研发生产ASA/PVC共挤彩色门窗型材、聚酯合金型材、玻璃纤维增强聚氨酯型材等新型塑料,推动化学建材产品在家居、装备制造等领域应用。

专栏3 能源化工产业主攻方向

1.化石能源开发

大力推广绿色智能化开采、三次采油等先进资源开采技术,引进国内外煤层气、致密气、页岩气等先进开发技术。

2.煤化工

围绕清洁低碳能源和煤炭高效洁净利用两条能源工业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洁净煤气化等技术,构建煤电载能工业产业链,煤电油产业链、煤油气盐化工业产业链。加快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重点研发生产聚乙烯、聚丙烯、2-PH和乙丙橡胶等高端化工产品,瞄准万华化工、沧州大化等国内外领军企业,引进发展MDI/TDI产品与技术,填补产业空白。

3.石油化工

开展高端能化、精细石油化工技术,重点实施延安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化工焦制甲醇联产LNG等项目,突破石化原料低碳提纯、高产能绿色催化材料、高端绿色石化产品定制生产、石化能源梯级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改进石油化工生产流程工艺,采用加氢裂化、加氢精制等新工艺和新催化剂,提高产品收益率。

4.天然气开发利用

重点开展甲醇裂解催化剂技术、甲醇羰基化制醋酸酯术、甲醇制烯烃技术、合成气制二甲醚技术、醋酸乙烯生产技术、天然气造气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探索推广天然气、生物质材料制可降解塑料技术。

支撑现代特色农业做优做强。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集聚现代产业要素,推进苹果、畜牧业、设施农业“3+X”产业全面升级,加快培育和壮大配套产业,打造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苹果产业。支持建设优质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强苹果新品种培育,推广省力化、集约化、矮密栽培模式和果园绿肥、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技术。持续推动老果园改造提升,强化技术培训,运用技术手段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广抗逆性强、免套袋、多样化品种,实施苹果“百千万”示范工程,助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适度发展梨、桃、葡萄等其他果业,做大做强关联产业,建设现代果业强市。

——畜牧业。以舍饲养殖和果畜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规模化、科学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生猪、湖羊、蜜蜂标准化养殖,推广畜牧业良种工程和性别控制、胚胎移植、人工授精三大技术,加大人工牧草种植力度,支持建设优质高效牧草示范基地,探索推进半舍饲养殖、林下养殖和围栏养殖。

——设施农业。支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设施果蔬新优品种,不断改进优化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增温补光、二氧化碳施肥、自动卷帘机、保温被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引进示范推广运输车、起垄机、移苗机等轻简化设备,环境调控智能化设备和无土化、智能化栽培,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设施农业向低碳环保、绿色高效、高质量发展。

——“X”产业。严守耕地红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重点推广生物全降解渗水地膜旱地穴播技术等绿色高产技术,全方位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和产业效益。积极开展红枣、核桃、花椒、中药材、花卉中蜂、桑蚕、大闸蟹、稻田鱼虾等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助力形成若干规模化的气候标志和地理标志产品及集中产区。

——农业产业后整理。以农业产业后整理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开展食品加工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快开发低温保鲜果蔬产品、冷冻果蔬产品、脱水果蔬产品。积极推进建设智能选果线、冷气库、冷链储运体系和果品物流中心。加快后整理业务指导和技术信息服务,大力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和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干果、果脯、膨化食品、糖果等休闲食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等关联配套产业,促进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苹果深加工特色农产品综合示范园。积极推进主要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

——数字农业。进一步完善特色农业产业数据平台,应用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打造“互联网+农业科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助推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等相关项目,加快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中国农批·延

安农产品批发大市场等专业市场配套物联网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化运用,推动数字赋能农业现代化。开展农村电商培训,助推我市农产品网上销售;依托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使入驻平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累计达到400家以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水平;在4个县区做好物联网示范,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农业制造和服务。重点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充分利用市域现有化工产品,支持发展果袋、果箱、果筐、防雹网及农机具、选果线零配件等农业装备制造。大力扶持以苹果为主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研发生产附加值较高的生物药品。2025年,在果饮、果酒、脆片等苹果精深加工方面,重点发展果饮、有机肥、果枝板材等深加工技术。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加工企业,并开始投入商品化生产。健全农业生产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广应用智能农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技术装备集成示范。提升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种养技术等社会化科技服务能力。到2025年,筛选出5-10个适合于延安日光温室栽培的优良瓜菜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2-3个,集成配套管理技术繁育无毒苗木15万株,并对筛选出的优良品种(系)进行示范。积极推广生物全降解渗水地膜、有机富硒谷子绿色高产栽培、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等技术,力争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6%以上。

——农业绿色循环产业。积极开展耕地田间整治和土壤有机培肥改良,加强田间集雨设施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打造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推广农牧结合、种养配套、废弃物综合利用、果(菜)畜沼循环发展等新技术和新模式,有序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创建绿色循环高效农业试点示范。到2025年,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力争在有机肥加工方面培育2个高新技术企业。

[$NewPage$]专栏4现代特色农业主攻方向

1.现代农业装备

开展机器人、物联网、信息化、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研究,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丘陵山地小型农业机械”“果园作业机械”“设施农业智能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等方面攻关,创制新型智能化装备。积极推广设施自动通风机、运输车、水肥一体化、卷帘机等轻简化设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2.农产品深加工

重点围绕果业、特色畜禽、小杂粮等区域优势农产品,开展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及技术集成,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研究开发果饮、果酒、脆片等果品精深加工产品。

3.畜牧业

引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改良当地大家畜和禽类品种,提高生产性能,增加畜牧生产饲养总量,推广畜禽人工授精技术。

4.循环农业

重点围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病死禽无害化处理技术、饲草种植技术等领域,开展延安生态循环农业领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科学攻关。

助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构建全国红色文化传播高地、共产党人精神高地为目标,依托延安红色文化至高性、唯一性和地域文化丰富性、厚重性特征,聚集创新创业资源,加快培育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文化科技交互融合的产业业态,构建“点-线-面”文化科技融合的产业集群式布局。

——推动文旅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延安文投集团等14家省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金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园、延安5·23文化创意产业园、延安红街等园区的引领聚集功能,积极融合数字化技术,构筑红色圣地延安数字博物馆群、数字文旅产业基地等。鼓励具有文化旅游和科技交叉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进入产业园区和产业示范基地工作,推动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整合红色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研究力量,建设跨学科、交叉性、多元化的创新研究平台,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利用现代科技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助推非遗数字化保存工作,实现延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数据采集和展示,积极推动延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式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对红色文化和黄河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延安红色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黄河流域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到2025年,利用VR、AR、MR等技术应用,构筑数字博物馆群。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品。加大推进陕北民歌、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等特色文化产品的科技创新力度,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表现力。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结合,推动以红色旅游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移动互联网及数字内容原创为主的企业聚集发展,开发有创意、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使科技促进文化旅游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示范基地的聚集作用。支持并鼓励现有条件成熟的文化基地、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申报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引导文化科技类企业集群化发展。以南泥湾科技文化示范基地为载体,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技术研发,推进文化旅游服务平台、文化传播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示范,加快民间艺术品O2O交易平台和民间艺术产权交易中心等项目建成,推动民间艺术品产业化发展。

第九章科技民生创新工程

医疗卫生。推广医疗卫生创新技术应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加快建立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为中心的医学产学研体系,利用大数据和远程诊疗等技术手段,推动延安市人民医院、延安市中医医院等医院提升优势专业诊疗水平和科技医疗服务水平,逐步实现智慧医疗。

文化教育。聚焦云计算技术、智能科技等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抢抓国家推动“互联网+教育”战略机遇,推进教育云平台的研发应用,创建具有情景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等特征的学习时空环境。推进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教研和智慧服务建设。

交通运输。充分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立综合管控、低碳绿色的智慧交通运行体系。加大公共交通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提高公共交通智能化程度,实现智能监控、分析和调度。构建公众出行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路况信息、停车引导服务、出行线路、交通气象等多层次的交通信息。

公共安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与推广,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在我市公共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应用。建设大数据平台,开展数据采集、整合、分析工作,接入公安内外部数据不低于50亿条,实现数据共享,使更多警种的应用系统和数据融入大数据池。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为我市公共安全情报预警提供科技支撑。到2025年,全市大数据模型不少于10个,警务通APP不少于5个。创新发展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完善“雪亮工程”建设,整合现有各类视频监控资源,新建治安监控点位800个、视频监控2000路、报警柱120套,改造城区高清视频监控点位200路。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科技提升工作,支持科研机构及有关单位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科学技术研究,配合相关部门在高危行业领域推动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助力粮食安全工作,推进粮食本土品种保护、新品种生产及贮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社会服务。搭建便民的城市信息服务平台,持续优化完善服

务事项,完成“i延安”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实现公共服务“一码通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围绕社区民生,探索居民意见反馈与在线交流、养老助残服务、社区医养一体化服务、智慧门禁等智慧社区建设模式,提高社区智能感知能力和运行保障水平,率先建设5个智慧社区,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加强市级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运行管理,在全市养老机构中应用推广。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指导各县(市、区)科技部门在应用基础研究、科技项目、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给予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优先支持。利用全国科技活动周、119全国消防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等时间节点,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生态保护。推动农业碳肥、二氧化碳保鲜贮藏等领域应用,打造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工业化生产试点,探索二氧化碳在小分子化合物、高分子材料与环氧化物的共聚反应等方面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前瞻性布局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项目。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大力实施林草保护,支持延安大学等高校围绕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沙调控、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领域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攻关。打造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完善黄河流域分区监测网站。建立市区县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完善智慧环保、智慧林业、智慧水务、数字乡村全覆盖监测感知网。

第四篇企业创新体系建设

建好用好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全面提升各类科技创新园区的创新服务能力,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效发挥企业作为研发投入、科研团队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培育壮大产业链中创新型企业集群,持续优化企业创新生态,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活力。

第十章创新园区升建工程

推进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建设。建设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制定出台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管理办法,按照“一中心多功能”原则运行。指导宝塔、黄陵、洛川、宜川、南泥湾等具备条件的县(市、区)、管委会建设特色分中心。搭建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建设高水平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三支队伍,与高校企业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合作机制,与各县区及园区共建协同创新机制,推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校成果转化项目落地。

加快创新园区建设。制定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持续推进延安高新区“以升促建”工作,加大培育力度,推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投资总额比重稳步增长,打造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4个。建成延安大学“大学科技园”,并初步具备省级大学科技园申请认定条件。加快完善工业、农业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园区。加快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创建国家和省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农业产业强镇、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NewPage$]专栏5创新园区建设

1.“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

协调和统筹全市科技创新资源,举全市之力建设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的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每年完成转化并注册公司不少于16家。聚焦延安特色优势产业,围绕能源化工、新能源、储能等重点领域和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领域,抓住能源革命新风口,推动延安的两链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实现高端能化工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特色农业现代化及文化旅游业建立新优势,为全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贡献具有延安特色的行业解决方案和示范模式。

2.延安高新区

围绕“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积极发展以能源化工应急产业为主导的应急产业体系,搭建全国应急产业一张网;依托“三横两纵一连一环”交通网,构建空铁路多式联运系统,打造能源化工大通道。聚焦项目育业兴业,“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216个项目,总投资1303.8亿元。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加快陕西自贸区协同创新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围绕发展配置要素,公平与效率并重,积极争取低地价、低电价、低气价等政策的实现路径,全力破解瓶颈制约。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用改革的办法推动思想解放、制度创新,在体制机制、建设用地、企业扶持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不断增强高新区在延安深化改革开放中的引领作用、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示范作用、在创新创业发展中的要素集聚作用。

3.安塞高新区

推动高新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资源向安塞高新区集中,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把握市场需求,推动同业集聚和产业协作,实现区内产业错位发展,积极发展关联性强、集约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品牌。

4.农业产业园区

培育集基地、研发、仓储、物流、加工为一体的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南泥湾、安塞南沟、吴起南沟、富县胡家坡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国家田园综合体,支持甘泉县农业园区申报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壮大,打造一批智慧农业园区,积极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第十一章科技型企业引培工程

以“新产业、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为发展重点,努力“扶持打造一批、科技孵化一批、招商落地一批、联商合资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7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00家。

扶持打造一批。利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动态数据,全力在技术项目、金融、人才、创新、服务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聘请科技中介机构指导帮助企业完善研发活动、知识产权、规范财务等指标,确保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库健康成长,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00家以上。

科技孵化一批。充分发挥全市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以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为主阵地,建设中试基地,新孵化科技型企业80家以上。

招商落地一批。支持各县(市、区)、管委会,结合延安重点产业链需求,引进一批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型企业,积极支持延商返乡开办科技型企业,新引进科技型企业80家以上。

联商合资一批。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及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围绕自身主业和市产业发展需要与市外科技型企业开展产业合资合作、战略投资,打造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动能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0家以上。

第十二章创新活力提升工程

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载体。支持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具有明确产业导向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服务全链条。大力发展为企业创新提供标准化、专业化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推动创新创业载体专业化、市场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到2025年,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8个以上。

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重点攻克能够形成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鼓励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和自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优秀科技成果孵化产业化。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引导国有企业建设一批组织运行开放、创新资源聚集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为中小企业和研发人员提供公共实验、样品检测、性能分析、产品评价和中试等服务,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和技术升级改造。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和项目攻关。到2025年,新打造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15家。

专栏6创新联合体建设

1.由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依托院士工作站、科技咨询委员会等平台,对开发页岩油,提高采收率等油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展开研究。

2.由延安能化集团牵头,打造“双十双百”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改资金投入,建立实验室,培养引进各类科技人才。

3.由延安水务环保集团牵头,依托院士工作站,组建延河水生态研究院,针对延河治理问题展开研究。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组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膜分离技术研究院延安分院,开展相关实验研究。

4.由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牵头,依托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油井管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联合体”,针对中石油长庆油田、新疆油田和延长油田油套管产品开展研发、生产及推广工作。

5.由延安大学牵头,联合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石油大学和延安中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油气资源高效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陕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开展非常规油气藏资源渗流理论及技术、油藏工程理论与技术、物理-生态化学强化开采理论与技术、材料化学理论与技术以及污染物控制与节能减排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研究。

6.由延安能源集团与延安大学联合组建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延能-延大综合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以粘结性低阶煤高效利用关键共性技术,实施低阶煤分级分质高效利用与转化方面的研究课题。

落实企业创新发展政策。积极落实中省市出台的有关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在知识产权保护、研发投入、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引导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企业创新领域倾斜。鼓励支持科技型企业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挂牌上市。到2025年,新增1家科技型企业上市,科创板上市、陕股交科技专板挂牌企业数量达到30家以上。

专栏7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十四五”期间,提升专利质量,争取填补国际专利空白。深入推进专利转移转化,全市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年均增长率达20%;完成陕西煤制烯烃(芳烃)深加工产业专利导航项目;促进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工作,新增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及以上,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本地企业;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创新主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达5家及以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五篇人才队伍体系建设

加强人才引培模式创新,大力建设创新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认定、分类评价、支持激励等管理机制,建设专业化创新人才载体,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第十三章创新人才引培工程

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围绕我市重点产业,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探索“人才(团队)+项目(基地)+成果转化”的模式,积极吸纳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对口高技能应用人才。依托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各类创新创业平台,采取高薪引进、柔性引进、技术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和人才挂职交流等多种方式,广泛汇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引进外国人才方式,加强引智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引智示范基地作用。

培育本土创新人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企业和重点科研基地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促使“科学家+工程师”团队数量快速增长。依托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发挥延河高校联盟和院士工作站及其团队作用,围绕重点产业和民生领域,组织实施好省级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培育一批能够解决关键性技术的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经理人队伍。依托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加强高校创业导师建设,选拔培养一批有潜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规模,积极培育乡土实用人才,加快建立与延安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

建设人才创新创业载体。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基地、星创天地管理体系,加大创新创业政策配套支持力度,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创新创业平台的创新服务能力。加强企业人才创新载体建设。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建设各级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基地,培育产业创新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建设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以延安高新区、延安新区、南泥湾开发区、宝塔区新材料产业园等园区为重点,统筹配置项目、平台、资金,吸引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

第十四章创新人才激励工程

优化人才创新环境。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建成有利于科学技术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科学技术人员创新活力。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支持科研人才与企业通过研发、成果应用等多种方式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核心关键人才薪酬制度,实施股权、分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优秀人才和团队的表彰奖励力度,择优推荐省级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等省级人才项目,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大力实施“圣地英才计划”,重点支持本土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充分发挥“红色筑梦·创业延安”品牌效应,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促进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支持延安籍在外科技人才回延创办企业,让本地人才在“本

埠”与“外埠”同步发展。在国有企业探索开展科技人才成长“双通道”模式,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水平与科研环境。依托县域工业集中区,积极鼓励大学生和新型职业农民投入创新创业,为不同创新主体提供更为灵活且类型多样的创业方式。

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打造全方位专业化人才综合服务机构,细化人才服务办法,整合人才引进管理服务资源,拓展人力资源咨询、人事代理等服务,帮助解决人才工作调动、户口迁转、配偶安置、子女入学、职称评审等问题。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系统,实行一人一档、专员服务制度。配套“双招双引”奖励、人才公寓和专家公寓等,构建全方位“创新”资助体系、多层次“创业”扶持体系、高标准“生活”补贴政策,形成政策组合拳,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第六篇体制机制体系建设

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为目标,加强科技创新动力体系构建,深化科研科技项目管理、成果评价机制改革,打造优质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动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第十五章创新动力支撑工程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宏观导向作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服务体制机制完善,建立多部门联合制定科技创新政策的机制。充分利用专业机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培育社会中间组织,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规范行业发展,发挥专业机构在促进产业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夯实科技部门职能,围绕科技创新管理定位调整完善科技机构设置,加快建设业务精通、敢于担当的科技创新工作队伍,提升服务全市科技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市级财政对科技的财政投入,加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省对我市科技项目的财政支持。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例,确保财政资金集中于重大共性、关键性和公益性强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对重大事项推进时所需资金进行专项列支。使用既定目标实现程度、投入产出效益等指标对科技专项资金进行综合性评估与考核。每年市级科技专项经费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确保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只增不减。各县(市、区)设立科技专项经费,各产业部门加大科技创新研发经费安排。

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积极组建秦创原科技创新天使基金,充分发挥红色筑梦创投基金作用,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科技创新和金融深度融合。引入优质科技金融投资专业服务机构,支持鼓励基金、天使投资、融资租赁机构等多种金融支持方式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强化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优化基金运作模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推动产业和科技类专项资金聚焦。

第十六章成果转化提效工程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按照市场机制,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及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联合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积极培育省级技术转移转化示范机构,推动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探索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出台《关于促进延安市高校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评价。

构筑成果转化承接平台。充分发挥产业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平台作用,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优势学科、科研设备、省市科技创新平台,联合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探索在延建设大学科技园,促进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成果在延安就地转化,师生在延安创办企业。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布局,通过组织“校企双进”“成果转化路演”等活动,搭建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的平台,打通成果转化通道,促进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匹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织模式,以新增产值为标准,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项目,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第十七章科技管理优化工程

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模式改革。依据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科技需求,设计凝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遴选承担单位。对体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目标任务明确、技术路线清晰、前期基础较好的重大科技项目,采取定向择优或定向委托等方式确定承担单位。探索以“揭榜挂帅”“包干制”“以赛代评”等形式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管理机制。完善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既定目标实现程度、投入产出效益等进行综合性评估与考核。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科技项目诚信档案。

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深化科技成果和奖励制度改革,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科技评价标准和方法。基于不同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构建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全面准确评价体系。引导规范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严格执行中省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管理标准,加强技术成果产权保护、利用和开发。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项目申报、成果登记、仪器共享、人才服务、技术需求挖掘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业务流程,提升科技创新主体办理相关业务的便利度。探索建立重大科技攻关专班服务机制,给予全流程服务保障。培育扶持能为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提供全覆盖、全链条、全天候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培育10家创新能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服务机构。

第七篇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加强规划组织与领导。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党建工作统领科技创新工作。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一把手”首要负责、直接谋划、亲自督办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创新驱动领导小组作用,市科技局牵头组织实施本规划,加强规划与科技计划的衔接,贯彻中省科技政策,紧抓任务落实。

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建立规划实施调查和评价制度,开展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广泛听取社会各方的意见,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建立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机制,保证科技创新相关职能部门紧密合作,及时对任务项目实施情况与规划的相符性进行审查,研究解决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共同推进规划全面落实。及时总结推广科技创新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分析研究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加强规划宣传推广力度。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贯彻实施,以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加强科学传播、科学普及能力和创新文化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科普信息化、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增强新时代科技新闻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营造保障规划实施的社会环境。

特别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www.solarbe.com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推荐新闻
陕西紫阳县:做好保障性并网的农光互补项目用地保障工作

陕西紫阳县:做好保障性并网的农光互补项目用地保障工作

12月12日,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人民政府印发了《紫阳县加快推进电力建设和涉电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科学有序推进光伏储能等其他涉电产业。各相关单位应结合第三次国土调查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做好已获得全省保障性并网规模指标的农光互补项目等涉电产业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工作。同时,对可用于农(林)光互补(储能)、屋顶分布式光伏的土地、林地和屋顶资源进行梳理,结合电网消纳条件,有针对性策划推进光伏、储能等项目,科学有序推动涉电产业发展,助力经济稳定增长。

陕西光伏市场农光互补光伏储能
2022-12-13
陕西西安:“十四五”加快PERC+、TOPCON、HJT等新兴技术研发

陕西西安:“十四五”加快PERC+、TOPCON、HJT等新兴技术研发

10月24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陕西光伏市场光伏产业链TOPCON
2022-10-25
陕西省2022年绿色电力交易实施方案发布!

陕西省2022年绿色电力交易实施方案发布!

日前,陕西电力交易中心发布《陕西省2022年绿色电力交易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到,参与交易的平价风电、光伏发电企业上网电量超出绿电交易合同结算电量之和外的正偏差部分由电网企业保障性收购,执行政府定价;上网电量低于绿电交易合同电量之和的负偏差部分按照合同均价*0.1倍予以偏差考核结算,偏差考核结算电费纳入陕西省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明确的不平衡资金,按期分摊返还。

陕西光伏市场电力市场绿色电力交易
2022-10-13
再下一城!华电与陕西汉台区签署光伏开发项目框架协议

再下一城!华电与陕西汉台区签署光伏开发项目框架协议

7月4日,陕西省汉台区举行光伏开发项目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内容,华电陕西能源有限公司计划在汉台区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园区等公共设施及符合条件的企业厂房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初步计划在宗营镇、武乡镇等区域的公共设施屋顶先行试点。下一步,双方将按照协议约定,在汉台区域内分期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华电分布式光伏陕西光伏市场
2022-07-07
70万吨!又一风光储氢醇一体化项目签约

70万吨!又一风光储氢醇一体化项目签约

3月22日,鄂托克农投(天赋牧之源)与内蒙古明阳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署风光储氢醇一体化生物质供应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风光储氢醇一体化新能源治沙
2024-03-25
“2023清洁能源科技资本论坛”成功召开

“2023清洁能源科技资本论坛”成功召开

7月27日,“2023清洁能源科技资本论坛”在京成功举办,来自风光储氢等领域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传统能源知名央国企;一二级市场知名投资机构等单位的250余位代表汇聚一堂。

清洁能源风光储氢
2023-08-05
国电投签约甘肃宕昌县:32亿元建设500MW风光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

国电投签约甘肃宕昌县:32亿元建设500MW风光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

近日,甘肃宕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方金娥代表宕昌县人民政府与国电投长江生态能源有限公司签署了总投资约32亿元的《宕昌县50万千瓦风光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招商引资框架性协议书》。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宕昌县能源发展目标,共同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建设。

国家电投风光储氢清洁能源
2022-11-14
10GW!通辽千万千瓦级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签约

10GW!通辽千万千瓦级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签约

9月8日,通辽市人民政府、中国投资协会、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友好协商, 围绕通辽千万千瓦级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建设达成战略合作,并于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新能源
2022-09-13
1GW!国家电投新疆第一师园区低碳转型光伏项目开工

1GW!国家电投新疆第一师园区低碳转型光伏项目开工

7月28日,国家电投上海电力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团新疆臻元100万千瓦园区低碳转型光伏项目在十团昌安镇举行开工仪式。

新能源基地光伏治沙
2024-07-31
1.72-1.8元/W!湖南能源集团240MW光伏复合项目EPC开标

1.72-1.8元/W!湖南能源集团240MW光伏复合项目EPC开标

7月26日,湖南能源集团红寺堡区新能源基地300万千瓦光伏复合发电(一期100万千瓦)项目光伏场区第八区工程EPC总承包中标候选人公示

湖南能源集团新能源基地
2024-07-29
发改委:到2027年,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20%!

发改委:到2027年,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20%!

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是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主要举措。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抽水蓄能电站投运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5%以上,保障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调度体系逐步形成,支撑全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20%以上、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新能源发电电力系统大型新能源基地
2024-02-28
聚能山岭,驭光而行! 华晟高效异质结组件助力大理州点亮“光伏名片”

聚能山岭,驭光而行! 华晟高效异质结组件助力大理州点亮“光伏名片”

该项目群位于大理州及周边县域,全部采用华晟喜马拉雅G12-132高效异质结组件,十四五期间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0GW,目前正在开发建设的容量为4GW,已完成并网发电300MW。按300MW计算,年发电量预计将达46678.6万度,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84631.66吨,年种树141031棵。

华晟新能源异质结组件新能源基地
2024-02-06
返回索比光伏网首页 回到陕西延安:到2025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上方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