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持续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压力,光伏电池和组件技术快速更新迭代。目前来看,PERC电池性价比颇高,但随着其效率挖掘潜力逐步接近极限,若想要再大突破,显然是难上加难。因此,要进一步推动降本增效,在竞价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势必要寻求更高效率的电池组件技术。
从行业层面看,研究指出,光伏发电技术路线将于今年开启由P型向N型迭代的趋势。异质结(HJT)电池作为最具希望的N型代表,极限效率有望超30%,不仅能与IBC和钙钛矿等形成叠层电池,还具有高效率、高可靠性、可双面发电、低温工艺制程、薄硅片应用、温度特性好、无LID与PID效应等优点,受到国内外众多光伏企业密切关注。
头部企业争先布局
光伏技术迭代史,是一部长江后浪推前浪、创新-淘汰-升级-再创新不断循环的历史。它既残酷又迷人,每轮技术革命都会重塑原有竞争格局,催生出新的行业龙头。
光伏新一轮颠覆性技术变革将发生在电池环节,异质结由此站上风口,成为最受追捧的下一代N型电池热门技术路线之一。行业新军、传统巨头纷纷入局,大大加速了异质结的降本提效和产业化进程。
纵观国内,从早期的爱康、国家电投、晋能集团、中智电力、彩虹集团,到后来陆续有山煤国际、东方日升、通威等越来越多的企业跻身异质结阵营。
据《全球光伏》统计,目前有超过20家企业已布局异质结,现有产能规划已达71.9GW,电池量产转换效率早已突破25%。
此前,华晟新能源加速推进10GW产能扩张,隆基多次打破异质结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异质结凭借其技术优势获得多方青睐及海量资本加持。
数据显示,Wind异质结电池指数两年内累计涨幅高达230%。以复权后股价计算,该指数成分股之一、异质结设备企业迈为股份(300751.SZ)自上市以来股价大涨超过25倍。该公司8月26日的1小时投资者电话会议,吸引了779位机构投资者参与,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放眼海外,此前,在Intersolar期间,光伏组件集成制造商REC Group推出了其最新组件产品--Alpha Pure-R户用异质结组件。
REC产品Alpha Pure-R系列采用异质结(HJT)电池、G12大尺寸组件设计,将提供410Wp、420Wp和430Wp的三种输出功率,功率保证期各为25年。组件重21.5公斤,尺寸为1730x1118x30mm,REC计划于8月在其新加坡工厂开始生产,这将使REC的Alpha产品线产能实现翻倍,从600MW增至1.2GW。
不过,近期REC突然宣布,准备向美国市场出货TOPCon了。REC即将向美国市场出货的TOPCon组件型号是“N-Peak 3 Black”系列,标称输出功率400W,并采用n型TOPCon技术,报道称已在新加坡工厂生产,计划于2023年1月发货。这一变化发生在其创新的REC Alpha Pure-R异质结组件开始生产两个月后。
但业内人士也提到,REC的TOPCon技术是在PERC产线升级改造的。通过在N型电池工艺的基础上研发出的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技术,可基于现有PERC产线升级改造。但是TOPCon电池背面收光较差,其良率普遍在95%以下,量产难度很高,成本也较高。
此外,TOPCon的缺点是工序太过繁杂。PERC的工序基本在9个;TOPCon在PERC的基础上多了3个环节左右,共约12道工序,主要是增加在制结这一环节。
工艺繁杂是TOPCon的痛点,且目前技术路线并不统一,多条技术路线并行。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LPCVD 制备多晶硅膜结合传统的全扩散工艺;第二种是LPCVD 制备多晶硅膜结合扩硼及离子注入磷工艺;第三种是PECVD 制备多晶硅膜并原位掺杂工艺。目前虽以PECVD为主,但是成膜速度慢等问题仍然是痛点。工艺繁杂会带来良率的劣势,再加之增加的工序技术路线并不统一且难度较大。导致TOPCon整体良率在93-95%;而PERC电池良率在97-98%之间。
异质结相比于PERC和TOPCon工艺步骤少,仅有四步,分别为:制绒清洗、非晶硅薄膜沉积、TCO薄膜沉积、电极金属化。理论而言,工艺步骤少,可以提高产品良率以及节约部分生产成本,所以在这方面HJT是优于TOPCon的。
显而易见,同为第二代电池技术,TOPCon技术由于可以在传统的PERC产线上改造,而异质结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其可实现的高效率、更高的双面率和更好的与钙钛矿叠层可能。
异质结成本及应用价值优势明显
对于我国新能源发展而言,光伏发电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而聚焦至光伏产业内部,提高发电效率、降低成本,始终是决定产业命脉的核心。
当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光伏产业似乎又来到了新的拐点。现在行业普遍认为,光伏的第三次技术变革最有可能发生在电池片领域,PERC电池是目前光伏产业的主流电池技术。
为突破产业瓶颈,市场开始呼唤功率更高的光伏新技术。8月18日,科技部、发改委、能源局等九部委发布《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方案》,指出要重点“研发高效硅基光伏电池”。
所谓“硅基光伏电池”,一般包括P型电池与N型电池两种。前者制作工艺简单,设备建设成本较低,一直以来都是性价比最高的电池技术路线。不论是上一代主流的铝背场电池(BSF),还是当下正充当市场主力的PERC电池,均属P型电池序列。但另一面,目前P型电池已逼近其理论上的发电效率极限,降本增效的空间所剩无几。
市场上足以替代P型电池成为市场主流的,便是N型电池。其技术路线多且清晰,发展相对成熟,各类技术的光电转化效率均已超过24%,应用潜力巨大,商业化空间十分可观。
目前,N型电池的主要种类包括三种,即TOPCon、IBC以及异质结。在行业看来,未来的光伏市场主流,大概率会从这三种技术中产生。
行业人士分析,在这三种技术中,前期生产壁垒最低的就是TOPCon。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生产线无需另造,只需改造现有的PERC产线即可,前期投产成本低。但它的光电转化效率较低,目前的实验室极限是26%(ISE,双面接触),优于PERC,低于异质结和IBC。此外,TOPCon的工序太过复杂——寻常的光伏电池一般只需经过9道生产工序,而TOPCon的工序高达12~13道,大大提升了量产难度,良品率也因此极难把握。
至于IBC电池,是目前所有电池技术中发电效率最优的一种,实验室极限效率已经能达到26.63%。但工艺也最不成熟,加工成本极高,生产设备昂贵,距离商业化还很遥远。
对比之下,异质结电池的表现更符合市场要求,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代主流电池的技术路线。根据CPIA公布的实证数据,目前,异质结电池相比P型电池,在发电量上具备绝对优势,每千瓦发电量可增益6-10%。其实验室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在26.5%左右,高于PERC和TOPCon电池,且工序最少,仅有4道,生产步骤可控性强,良品率最高。
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目前异质结技术已从探索准备期进入到发展期,一些已入局异质结技术赛道的光伏企业正在积极扩大生产规模,规模化生产正在推动异质结设备投资和材料价格降低,行业案例数据亦有印证。
据某项目上的数据显示,异质结双面组件与PERC双面组件相比,每瓦收益率提高7.5% ,与PERC单面组件相比,每瓦收益率提高14.4%。因此,综合考虑发电量和成本,异质结产品已具备电站应用价值(目前异质结LCOE和PERC组件基本接近)。
而随着设备和材料国产化实现成本大幅降低,产品供应量和市场的增大,异质结电池成本有望到2023年达到0.65元/M。
行业专家表示,低温度系数、低衰减、高转化效率、工艺简单等,是N型异质结技术最主要的优势。异质结电池的结构决定了可以天然双面发电,工艺流程只有清洗制绒、非晶硅薄膜沉积、导电膜沉积、丝印固化四个环节,相比8道工序的PERC电池大大简化。在技术延伸上,随着异质结技术的逐渐成熟,未来有望成为一种平台型技术,与钙钛矿结合形成叠层电池。
REC Group首席执行官Jan Enno Bicker称,未来的研发工作将完全集中在异质结技术上。
“我们知道这是未来几年一项最具潜力的技术,可以真正改善功率密度,令组件效率越来越高。”
Bicker表示:“REC Alpha Pure-R在尺寸、重量、功率输出和操作方面确实达到了最佳状态。通过这种新组件,我们再次成功的在更加紧凑的组件中实现了更高的功率,让业主能够实现更高的能源独立性并为全球能源转型作出贡献。” 同时,为了提升产品的可持续性,该系列产品没有使用铅,这符合RoHS标准,对环境影响较小。REC Alpha Pure是市面上极少数的无铅太阳能组件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据CPIA此前估算,假设2021-2025年全球装机量分别为170、225、270、300、330GW,假设异质结渗透率2021-2025年分别为5%、12%、26%、42%、60%。由此可见,异质结市场前景不容小觑。
推动技术迭代,开发出更高功率、更高效率、更高发电量的光伏组件产品,始终是光伏企业满足终端市场需求的关键。未来,将有更多优秀企业继续坚持以创新为驱动,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异质结产品,实现现有技术及产品更新迭代之余,开发更多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步完善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及相关产品产能布局,满足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加快推进碳中和发展进程。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