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2年以来,受光伏市场需求大超预期的影响,光伏级EVA粒子供不应求,产品价格大幅提升。数据显示,光伏级EVA粒子价格由年初的约1.9万元/吨,最高上涨至3.1万元/吨,涨幅高达63%。由于EVA与硅料同样具有化工属性,产能弹性较低,因此被各大投资机构视为光伏产业链中下一个堪比硅料的“卡脖子”环节,并预期景气度将至少持续至2024年。
受益于此,联泓新科、东方盛虹等相关概念股近期股价纷纷走出翻倍走势。而更令人意外的,则是福斯特、海优新材、鹿山新材等下游光伏胶膜标的,股价亦有上佳表现。或许,在资本市场的预期中,EVA粒子的紧缺将限制胶膜环节的有效供给,优化胶膜环节的市场格局,并提高其议价能力。
那么,光伏级EVA粒子真的会成为下一个硅料吗?
胶膜直接影响光伏组件的产品质量、使用寿命乃至输出功率
EVA粒子是光伏胶膜的核心原材料,在成本结构中占比超过70%。光伏胶膜主要用于粘结光伏电池片与光伏玻璃及背板,具有耐热、耐低温、抗氧化、抗紫外线老化、抵御水汽等作用,同时还能够提高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虽然其在成本结构中的占比仅为4%,却对光伏组件的产品质量、使用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料显示,光伏胶膜主要分为透明EVA胶膜、白色EVA胶膜、POE胶膜和EPE胶膜四种,其中透明EVA胶膜由于其低廉的成本,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产品,2021年市占率为52%;白色EVA胶膜弥补了透明EVA胶膜反射率过低的缺陷,近些年来市占率显著提高,2021年达到23%;而产品性能更加优秀的POE胶膜和EPE胶膜主要以POE粒子为原材料,虽然两者成本较高,但受益于双面双玻组件以及N型组件渗透率的提升,市占率合计达到23.1%。
具体而言,透明EVA胶膜凭借成本低、透光、可粘接、耐紫外线及耐高温等优势,长期占据大多数市场份额。不过,其反射性差、透水率高、易产生PID现象等缺点,导致其使用在组件下层时会产生2%左右的功率损失,因此近些年来主要被应用于普通单面组件的正面封装,市占率也有所下滑。
白色EVA胶膜通过在透明EVA胶膜的基础上添加白色填料,能够显著提升反射率继而提高组件功率。数据显示,白色EVA胶膜在单玻组件和双玻组件中,分别可提升组件功率1-3W和7-10W。同时,白色EVA胶膜还具有较强的抗湿热老化及抗紫外老化能力,目前已经成为单面组件背面封装的主要材料,市占率也不断提升。
POE胶膜的核心原材料是阻水性和耐水解性更佳的POE粒子,其具有优秀的水汽阻隔性能、抗PID性能以及抗老化性能,主要被应用于PERC双面双玻组件以及N型组件。但由于性能不够稳定、表面较滑易移位等缺陷,因此生产效率和成品率较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EPE胶膜又称共挤型POE胶膜,通过共挤工艺将POE粒子和EVA粒子挤出制造,既具有POE材料的高阻水汽性能和高抗PID性能,同时也具备EVA材料良好的工艺匹配特性,主要应用于PERC双面双玻组件、N型双面双玻组件,及其它耐候性要求较高的光伏组件。不过,其同样具有生产成本较高的缺点。
低产能弹性叠加高进入壁垒,光伏级EVA粒子供给趋紧
在“碳中和”目标成为全球性共识以及光伏发电实现“平价上网”的背景下,光伏行业自2021年以来进入高速成长期,由此也引发了全产业链的扩产浪潮,光伏胶膜环节亦是如此。根据PV Infolink的统计,截至2021年末光伏胶膜名义产能为30.4万吨,预计至2022年末将达到51.7万吨,可满足500GW以上的光伏装机需求,名义产能已经过剩。
不过,与同样名义产能过剩的硅片环节类似的是,其产业链上游的光伏级EVA粒子环节具有化工属性,在产能弹性较低的同时,技术、资本等层面存在显著的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较高,且主要依赖于进口,因此市场供给难以满足下游胶膜环节的需求,产品价格也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
数据显示,2020年以前我国EVA粒子进口依存度始终维持在60%以上,近些年来随着国内产能的释放有所下降,但2022年上半年依然达到42.4%,国内市场份额主要集中于斯尔邦(东方盛虹)、联泓新科以及荣盛石化等少数企业。
资料显示,EVA粒子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管式法和釜式法两种。其中管式法具有投资强度低、单程转化率高(25%-35%)、成本低等优点,但由于其发泡性能较差,且VA含量低(上限为30%),主要应用于中低端产品。釜式法具有产品VA含量高(最高可达45%)、产品发泡性好的优点,主要应用于中高端市场需求。但由于其投资强度较高,同时具有显著的工艺门槛且产品转换率较低(10%-20%),因此生产成本较高。
目前,巴塞尔管式技术和埃克森美孚釜式技术是生产光伏级EVA粒子的主流工艺。不过,由于光伏级EVA粒子的VA含量在28%-33%之间,因此像联泓新科、斯尔邦等主流厂商更多以釜式法为主。
除了显著的进入壁垒以外,EVA粒子产能的建设周期和产能爬坡期均较长,因此产能弹性较低。资料显示,EVA粒子项目土建施工大约需要2年左右,中交后调试出合格EVA产品需要0.5-1年。对于高VA含量的光伏级EVA粒子而言,生产装置需先生产低VA含量的低端发泡料,积累足够运行经验后缓慢爬坡才能产出高VA含量的产品,因此光伏级EVA粒子产能的扩产周期需要3-3.5年。
根据国盛证券的预测,2022-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计为256GW、350GW和420GW,对应EVA粒子的需求量为122.1万吨、161.6万吨和188.6万吨,而全球光伏级EVA粒子总供给预计分别为117.2万吨、147.8万吨和184.8万吨,存在一定的供需缺口。
替代品POE胶膜市占率不断提升,光伏级EVA粒子不会成为下一个硅料
虽然从单一的供需关系考虑,未来光伏级EVA粒子存在一定的产能缺口,产品价格也有可能进一步上行,在限制胶膜环节供给的同时,有望提高胶膜环节的议价能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双面双玻组件以及N型组件渗透率的不断提升,POE胶膜和EPE胶膜的市占率将持续攀升。由于两者与EVA胶膜互为替代品,因此从中长期来看,EVA胶膜的市占率理论上将不断下行,继而减少对于光伏级EVA粒子的相对需求(绝对需求依然增长)。
资料显示,双面双玻组件背面采用玻璃替代传统有机板,耐候性、阻隔性、阻燃性强,具有高强度、低衰减率、高发电效率等优势。数据显示,双面双玻组件较传统组件能够产生约5%左右的发电增益。根据CPIA的预测,2023年双面组件渗透率将由2020年的30%提升至50%,至2025年有望提升至60%。
此外,在近期举行的光伏行业研讨会上,中国光伏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N型产品推进速度正逐步加快,目前多家央企已经开启N型组件招标,市场需求较2021年全年增长4倍之多。根据CPIA的预测,2022年N型电池市占率有望从2021年的3%提升至13.4%,预计至2025年将接近50%。
由此可见,光伏级EVA粒子虽然在化工属性上与硅料类似,产能弹性较低,且拥有技术、资本等进入壁垒,但由于替代品POE的存在,其很难产生像硅料环节那样严重的供需失衡(紧平衡是一定的,但很难达到“卡脖子”的程度)。尤其是进入2023年以后,随着N型组件的逐步放量,POE胶膜或者EPE胶膜的市场需求将显著提升,继而影响EVA胶膜的相对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N型组件的放量预期,才是胶膜个股在原材料成本的上涨预期下,股价表现依旧强势的真正原因。毕竟,POE胶膜以及EPE胶膜的产品价格及盈利能力,显著高于EVA胶膜。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