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始终伴随着“口诛笔伐”的行业,户用光伏一定算一个。
从质疑整个行业都是一场针对农民的“骗局”,到直指行业龙头“七宗罪”,从把正规的商业模式曲解为“被玩坏的金融套路”,到声称屋顶光伏造成农户“数万损失”……其中不乏有深耕行业多年,积极建言献策的理性人;也有从未了解过行业,用煽动性的语言,将光伏企业与广大农民对立起来的“理中客”;甚至还有用一番春秋笔法,偷换概念,颠倒黑白,抹黑户用光伏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在“户用光伏”这个舆论场上,热度从未消退,来自各方的声音从未平息。
懂传播学的人,不一定懂户用光伏,很多看似逻辑完整、有理有据的表达,实际上是放大矛盾,挑拨对立。只有真正了解户用光伏的内在逻辑,才能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发声,避免夸大其词,哗众取宠。
PART1
户用光伏,专害农民?
根据政策要求,户用光伏是自然人在自有住宅屋顶或住宅区域建设的分布式光伏,我国屋顶资源主要集中在产权独立且灵活性强的农村住宅。其次,我国农村人均收入较低,安装户用光伏可以获取稳定收益。因此,农民作为户用光伏的主要受众无可厚非。
用户定位是户用光伏“差评”迭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民消费观相对保守,在与户用光伏等新兴事物碰撞时,难免会产生认知盲点和理解偏差,带来种种不适,有些人便会向媒体倾诉,寻求解决。作为公众媒体,有群众反映问题再正常不过,如果能建立沟通桥梁,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善莫大焉,但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并不是真的想帮助消费者,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将“农民”、“消费者”当成流量密码,故意制造对立,放大矛盾,以此博眼球,实现自己的利益,最终只会失去公众的支持。
PART2
户用光伏全是骗局?乡村振兴功不可没
户用光伏具有一定的投资属性,也因此衍生出全款投资、(部分)贷款安装、合作开发、屋顶租赁等多种商业模式,收益率自然也有所区别,总体上体现出“投资越多、收益越高”的特征。考虑到不是所有农户都负担得起、或愿意负担光伏系统初始投资,合作开发模式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占比较高。这种模式不需要农户直接投入资金,只需提供自家屋顶资源,就可以获得稳定收益,风险较小,与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理念非常契合。
“十二五”时期,以村级扶贫电站为主的光伏扶贫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惠及近6万个贫困村、415万户贫困户、每年产生发电收益约180亿元。“十三五”以来,国家又出台了“千乡万村沐光行动”等一系列乡村振兴举措,大批农村群众因此受益。以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孟河村为例,当地先行开展分布式光伏整村建设试点。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绿电223万度,25年可增收约400万元,迈出了由输血到造血,由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的第一步。
户用光伏诞生的初衷是“利民共富”。不可否认,任何行业在爆发式增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野蛮生长”的阵痛。户用光伏也是一样,在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行业自律,部分不良开发商向农户提供不合规的金融支持,造成了个别农户的财产损失。作为公众媒体,有必要揭露这些利欲熏心的行业破环者,提醒老百姓小心骗局,但如果借此贬低整个户用光伏行业,甚至直接定性为“骗局”,未免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之嫌,大可不必。
2020年9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正式宣布“3060”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分布式光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户用光伏“起飞”已是大势所趋,隆基绿能、晶澳太阳能等“新玩家”推出光伏贷,国央企借“整县推进”的东风陆续入场,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深度介入,行业进一步规范指日可待。
PART3
正确看待户用光伏发展中的“差评声音”
当我们对户用光伏的内在逻辑有一个基本了解后,就不难认识到,户用光伏并不像部分媒体所说的那样“罪无可赦”,光伏企业和农户的利益也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很多驰骋舆论场的利益相关者,并不是户用光伏的真实用户,挑选百万分之一的个例拿来口诛笔伐,把正规的合同条款拿来大做文章,所依仗的“证据”,不过是一张聊天记录截图和一份合同,依靠夸大合同细节,想象最坏结果,煽动读者情绪,只为换来碎银几两,难免丢失了媒体的本心。
在某些问答平台,“XX品牌的屋顶光伏是骗局吗?”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被顶到前排的回答大多是极端的负面评价,细数某光伏企业数宗“罪状”,极尽嘲讽攻击之能事,对创维光伏、天合光能、正泰光伏等行业头部企业进行“无差别打击”。由此带来的庞大热度,引发了其他媒体不经甄别的转载和二次创作,铺天盖地的“欲加之罪”对行业口碑和企业品牌造成了巨大打击。而真正因屋顶光伏获益的农村老百姓,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从来就不是问答平台的受众。
笔者认为,短时间内,流量和热度不会消失,户用光伏也将继续深陷舆论场。但作为国家大力支持的新能源产业,毋庸置疑,户用光伏仍会高歌猛进,稳定快速发展。随着行业规范陆续出台,业务模式不断完善,渠道网络日益健全,运维服务质量提高,户用光伏必将不负国家期望,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3060双碳”目标,为更多百姓增加收益,实现多方共赢。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