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首笔可再生能源交易正式鸣锣开市。据广东电力交易中心日前披露,共有4家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和7家售电公司参与首日交易,合约周期涵盖7月至12月,成交电量1048万千瓦时,成交价差+18.78厘/千瓦时,相比国家确定的上网标杆电价,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度电增收近0.02元。
据广东电力交易中心介绍,今年起广东省内组织风电、光伏企业与市场用户开展可再生电力市场化交易,拉开了广东省可再生能源交易序幕,让广东电力市场2万余家用电企业,在购电方面有了全新的“绿色”选择。
“量身定做”交易品种
今年4月,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布了《广东省可再生能源交易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在交易、调度和结算环节的“优先权”。作为《规则》下首批交易项目之一,华润电力将为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的首批装置提供可再生能源电力。
“绿电”如何参与市场化交易?广东电力交易中心相关工作过人员告诉记者,广东可再生能源交易为中长期电能量交易,用户可同时购买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等可再生电力暂不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电价不体现分时价格信号。
上述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按照广东的可再生交易规则,可再生发电企业可自愿选择参加交易,或按原方式收购,发电量不会因为参加交易而受到影响。“用户支付溢价购买可再生,是充分认可‘绿电’的绿色价值。”
用户为何会主动选择比标杆电价更贵的“绿电”?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一定程度上说,该交易品种可看作是为某些企业“量身定做”。华润电力华南区营销部工作人员杨全宁告诉记者:“目前该交易品种主要针对外资企业和国内部分科技类知名头部企业,这些企业有‘绿电’需求意向。”
用户积极性有待挖潜
可再生能源缘何涨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场与金融实验室主任赵俊华告诉记者,“绿电”的逻辑就是要给绿色电力额外的经济激励,本来就应该比市场价格高。厦门大学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则表示,虽然“风光”几乎没有边际成本,但其间歇性、波动性等“天性”,需要整个电力系统为其平稳、安全输出投入更多“真金白银”。总体来看,“绿电”其实并不便宜。
这一观点已在国外成熟的电力市场中得到验证。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以德国为例,2019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40%,10年间装机占比提高了24%,但其电价是10年前的1.5倍。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本次交易是可再生能源“试水”市场化交易的有益尝试,但各类电源上网后是同质的,绝大多数用户自然愿意购买便宜的电。“电力系统总成本增加,但需求是刚性的。如何平稳过渡、如何让所有用户主动消费更多‘绿电’,硬件方面需要构建与高渗透率相适应的新型电力系统;软件方面需要完善市场机制设置,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主场还在现货市场,这样政策才有延续性。”
现货市场是“抓手”
如何通过“市场的手”提高可再生消费比例?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现货市场是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利器”和根本之策。“电能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存在实时平衡、网络阻塞等物理特性,需要一个集中考虑供需平衡和安全约束的环节来统筹协调。如果没有现货市场,只靠中长期双边交易各方对于部分电量的协商优化,效率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所以实际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在碳中和目标下,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最立竿见影的‘抓手’无疑是现货市场。”
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表示,预计“十四五”末期,广东可再生市场交易规模可达百亿级规模。“未来将进一步研究可再生能源参与现货市场、可再生交易与碳交易的协同运行等关键机制,为实现更大范围、更多主体、更长周期可再生能源市场化消纳提供经验。”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认为,预计随着分布式“风光”整县推进,“隔墙售电”将真正“破冰”。依托广东成熟市场经济,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将有更深一步的探索。
对于本次交易,中嘉能集团首席交易官张骥指出,由于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中长期发电曲线无法预测,参与市场后如何签订带曲线的中长期合约是个问题。“如果售电公司或新能源发电企业与用户签订了中长期购电协议,其发电归属权实际上已被客户买断。是否可以继续卖绿证或拿补贴,则需要国家政策进一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