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作为全国光伏扶贫首批试点省份,从2014年试点以来,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家电网等部门和单位大力支持下,累计投入211.6亿元,建设光伏扶贫电站总规模294.4万千瓦,其中村级(联村)电站5479座、155.4万千瓦,集中电站53座、139万千瓦,累计结算收益34.35亿元,惠及9823个村、69万贫困人口,实现贫困县贫困村全覆盖。
据悉,在山西光伏扶贫让“靠天吃饭”有了新注解,扶贫效应正在全面显现:
一是开辟了产业扶贫新业态。发挥山西省贫困地区光照资源丰富、荒山荒坡广阔优势,光伏扶贫弥补资源匮乏的短板,打破“种养加”传统农业产业格局,摆脱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羁绊,收益持久稳定,逐渐成为产业扶贫新业态,贫困群众增收新亮点。全省光伏扶贫收益,2015年11万元,2016年342.87万元,2017年6895.84万元,2018年45109.41万元,2019年123916.29万元,2020年底预计可达到185000万元。
二是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截至2020年10月31日,山西全省光伏扶贫项目累计结算收益34.35亿元,分配到村金额30.5亿元,惠及9823个村(6547个贫困村、3276个非贫困村)。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均至少获益20万元以上,且有20余年收益存续期。村集体年度收益100万元以上有58个,50万元至100万元的有486个,30万元至50万元的有1361个,20万元至30万元的有1105个,10万元至20万元的有1975个,10万以下5万元以上的有4306个。
三是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底气。贫困户公益岗位得薪金、参与小型公益事业挣现金、文明敬老获奖金、特困群体领取救助金,激发了内生动力,增强了发展活力。村集体通过设置公益岗位、开展小型公益事业、奖励补助扶贫,累计帮助69万贫困户稳定增收,人均3350元。
四是蹚出了扶贫资产管理新路。光伏扶贫盘活了采煤沉陷区、荒山荒坡等沉睡资产,利用面积5万余亩,开发土地租金1300万余元。以往无人问津的荒山荒坡,成为助力脱贫的金山银山。有力激发了农村“三资”改革。建设有农光互补电站23.05万千瓦、牧光互补电站7.01万千瓦、林光互补电站8.67万千瓦。
五是加快了贫困地区能源转型。2015年以前,山西全省贫困地区光伏项目装机量不足20万千瓦,涉及 5个贫困县(区),许多贫困县新能源项目处于空白。随着光伏扶贫在贫困地区的实施,绿色发展理念得到深入普及,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得以加快推进,“家家有炊烟、户户污染源”的农村旧能源现象正在根本性扭转。
六是拉动了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山西全省光伏扶贫项目,连续发电25年,全生命周期内可提供绿色电力956.8亿度,节约标准煤3444.5万吨,减少碳粉尘2602.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7588.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51.6万吨,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七是成为了抗击疫情支撑产业。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新的挑战。随着光伏扶贫建设任务圆满完成,补贴资金如期到位,2020年,山西省光伏扶贫收益将超过历年总和,截至10月底,当年已结算发电收益17.11亿元,到村收益达到16.3亿元,年底有望突破18.5亿元,可安置23万余贫困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人均5000元左右。
责任编辑:肖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