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海”库布齐沙漠,犹如一条沙堆成的巨龙,横亘在鄂尔多斯高原上。一条铺满黄沙、迂回蜿蜒的公路硬是将大漠撕开一条口子。这条路通往库布齐沙漠腹地,深处是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与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共同建设的沙光互补电站。
这座光伏沙漠生态电站,在帮助库布齐完成生态治沙的同时,将沙漠腹地的光能转化为电能输出,为当地农牧民带来了全新的就业岗位,让他们顺利脱贫奔小康。可以说,库布齐沙漠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有正泰的一份功劳。
综合利用,创造就业 助力百姓奔小康
在光伏沙漠生态电站现场,看得见的,是一排排光伏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一片蓝色的海洋;看不见的,是生成的“绿色电流”正源源不断汇入电网。每排组件的空隙土地上,优质牧草生长繁茂,肥壮的羊群漫步其间……
“在这里,我们实现了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的模式,确保发电、种养两不误。”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在库布齐电站的负责人徐生虎说,8年来,他与当地同事们一起,在5万亩沙地上支起110余万块光伏发电板,把库布齐沙漠上充足的阳光变成珍贵的电力。
当地农民杨凤祥在光伏电站做养殖工作。今年58岁的杨凤祥,从小就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长大。他的家乡,历史上是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好地方,也就是阴山脚下敕勒川一带。然而由于过度的开垦,从明清开始,这里就逐渐变成了沙漠,经常沙尘遮天蔽日。
在杨凤祥的记忆中,电站没建之前,这里一年到头都是风沙。每当狂风袭来,沙粒飞扬、天昏地暗,无人可立足之地。沙漠上起的旋风,把黄沙卷起来打着转在沙漠上跑。平时乖得很的骆驼,遇到沙暴跑出去100米开外就再也寻不回来。“我们以前住的地方离这里只有二十几里地,都是盐碱地,庄稼种下去不长,只能种玉米做口粮。”杨凤祥说,过去除了靠自种的玉米解决温饱问题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收入。
杨凤祥和妻子到光伏电站搞养殖后,两人就在这里定居下来。杨凤祥自己种了100多亩玉米、20多亩紫花苜蓿,主要是给鸡、鸭、鹅做饲料。他估计,今年他的收成可以达10万元以上。
“电站免费给我们提供水、电、住宿,鸡、鸭、鹅养大后,他们还负责帮我们销售,所以没有后顾之忧。”杨凤祥开心地说。他计划明年扩大规模,将养殖数量增加到3000只至5000只。
生态治沙,授人以渔 助力荒沙变良田
与杨凤祥一样,依靠这座光伏电站实现脱贫的当地农牧民有不少。通过流转租用农民土地的方式,正泰一共帮扶了800多户贫困户。此外,正泰还聘用了57户贫困户到电站工作,他们主要负责清洗光伏板和种植板下植物,每户贫困户的年收入可以达到3.5万元。
在库布齐沙漠这片“死亡之海”,正泰所带来的改变远不仅限于此。“直接帮助当地农户脱贫,能帮助的人有限,但是帮助当地改善生态环境,使这片土地摆脱贫瘠,受益的人将会更多。”徐生虎说。
库布齐沙漠每年的光照时间达到3180小时以上,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作为我国较早的沙漠“沙光互补”示范项目之一,库布齐光伏电站项目2011年底开始动工,2016年实现全部并网。项目总装机容量为310兆瓦,年均发电量超过5.5亿度,相当于一年节约标准煤约10.33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8.61万吨、二氧化硫约9390吨、氮氧化物约4695吨、粉尘约8.5万吨,节约用水56.34万吨。
库布齐沙漠光伏电站的110余万块光伏板,不仅能发电,还能有效防风、挡沙,光伏板下种植植物,还能固沙、减少水分蒸发。有了光伏板和板下植物,当地每年可减少水分蒸发量800毫米,降低风速1.5米/秒。而水分蒸发的大幅减少,则可以保留更多的地下水,有利于植物的存活和生长。
“灌溉的水源,一部分是地下水,一部分是附近工业园区引过来的中水(经处理后的废水)。”徐生虎告诉记者,随着植被的生长,土壤肥力逐年增加,土地将由荒沙逐渐变为良田。
除了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外,正泰还在宁夏、青海、甘肃等荒漠戈壁地带,建起了沙光互补地面光伏电站,总占地约9平方公里,不仅改善生态环境,更进一步帮助当地农牧民增收。
据统计,正泰目前已在国内外建立了500多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6GW,并成功开发“农林光”互补+“光伏旅游”、沙光互补、渔光互补、海上光伏等多种绿色能源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