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电力大规模集中式生产建设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电力的发展趋势将是分散式、多元化的,有些新功能对大电网来说,或是技术上不容易实现,或是代价高不经济,需要新的“有机细胞”为大电网提供补充。
微电网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相对于大电网,微电网除了电力传输功能外,还涵盖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监控和保护装置等,发、配、用俱全,“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营,称得上是“小而全”的综合能源系统。
在运行上,微电网更加灵活,可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治管理,具备并离网切换与独立运行能力。当与大电网相连时,由大电网发挥作用,一旦大电网发生故障或者电能质量不能满足需求,微电网会快速断开与大电网的联系,完全靠自己来发电。
另外,微电网可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改善新能源随机性及接入可靠性低等问题,对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微电网还是多种新技术融合的重要载体,将带动分布式能源、智能控制、储能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见,发展微电网前景广阔。从2015年开始,国家推出多个支持政策,并在2017年启动28个微电网示范项目,江苏、浙江等地也规划了发展目标,出台了管理办法。然而,几年过去了,微电网却一直不温不火,与市场对综合能源服务、能源互联网、储能等新业态的趋之若鹜形成鲜明对比。示范项目也大都停留在技术应用探索阶段,基本没有形成成功可复制的案例,更谈不上从运营中获得盈利。
这与其他一些试点示范项目情况相似,比如,多能互补试点23个、“互联网+”智慧能源试点55个、增量配电试点404个,在推进中都十分艰难,有的还没开始就夭折了、有的贴着“新业态”的标签装着“旧业务”的酒、有的被亏损苦苦拖累。能够有所建树的,大多还是国网、南网这些大集团推动的技术底子好、“不差钱”的项目。
为何这些代表能源未来、一片蓝海的新业态都“叫好不叫座”?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微电网等新业态的商业模式实质上依然沿袭传统的“卖电”模式,而用电量并没有高速增长,盈利空间也就十分有限;二是微电网支撑多能互补、并网离网的智能控制技术还不成熟,控制系统集成度不高,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偏低,即使一些进展相对较好的试点项目,距离设想的技术水准都差距很大;三是尚未形成适应微电网运行的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微电网主要消纳分布式的光伏、风电、天然气等,价格高于大电网价格,市场竞争力弱。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一方面从市场机制入手,出台微电网参与辅助服务市场、需求侧响应、现货市场的相关政策,鼓励微电网内建立购售双方自行协商的价格体系,构建冷、热、电多种能源市场交易机制;一方面从创新商业模式入手,微电网企业要从“卖电”“吃差价”的盈利模式中跳出来,研究信息时代下用能需求新变化,探索开拓新服务;一方面从技术入手,微电网要采用先进的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智能化匹配及协同运行,真正以新业态方式参与电力市场,同时完善微电网相关标准设计;最后,要认真对每个试点项目进行评估分析,总结经验,找出问题。
微电网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其实,不但是我国,国际能源领域的每一次新技术的应用、新产业的入市,都一样有阵痛和难产,夭折的更是不在少数。更何况我们正在探索的微电网、“互联网+”智慧能源这些新事物都不是简单的转型升级,而是对传统供需方式的颠覆,是一场基因再造的革命,成功一定是来之不易的。
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19个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中,5个微电网项目名列其中,这为微电网再次启动注入强心针,另外,近年光伏、储能等技术不断创新,成本大幅下降,这也将向微电网传导,提高微电网的经济性。应该说,相对于试点初期,发展微电网各方面条件培育得更加成熟了,机遇更加好了,我们应把握有利条件,分析解决问题,推动微电网健康有序发展。
原文首发于《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2020年8月7日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