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伏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我国光伏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有助于带动整个行业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引导更多企业从注重“制造绿色”转向“制造绿色”与“绿色制造”并重,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针对我国绿色供应链实践起步晚、管理体系建设难以及激励不足等问题,建议尽早完善标准体系,进行重点引导,不断强化激励机制,提高光伏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能源消耗增长迅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5.7亿吨标准煤,2019年增长至48.6亿吨标准煤。为减少传统能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2019年清洁能源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3.4%,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正在向着更加清洁、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其中,光伏产业在我国能源绿色转型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光伏生产和应用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凭借高发电效率和低制造成本领跑全球,光伏产业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靓丽“名片”。
1.从企业分布看我国光伏企业主要位于华东地区,其中80%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和浙江两省,包括协鑫、天合、晶科、苏民、中来、阿特斯、润阳、尚德、东方日升和中利腾辉等。此外,还有陕西的隆基、天津的中环、北京的晶澳、河北的英利、四川的通威及广东的爱旭等。目前,部分企业的工厂正在向内蒙古、新疆、四川和云南等西部地区迁移。
2.从生产规模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多晶硅产量达34.2万吨,同比增长32.0%;硅片产量约为134.6GW,同比增长25.7%;电池片产量约为108.6GW,同比增长27.8%;组件产量达到98.6GW,同比增长17.0%,以晶硅组件为主。
3.从产业应用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新增光伏并网装机容量30.1GW,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超过204GW,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全年光伏发电量约为2242.6亿千瓦时,约占全国全年总发电量的3.1%。
4.从产品效率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规模生产的单多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分别为22.3%和19.3%。单晶电池均采用PERC技术,平均转换效率较2018年提高0.5个百分点。
5.从国际贸易看我国约有70%的光伏产品出口国外。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包括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在内的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达207.8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其中,组件出口额173.1亿美元,超过2018年全球光伏产品161.1亿美元的出口总额。2011-2019年,组件累计出口量超过255GW。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绿色供应链管理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融入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工作中,依托上下游企业间的供应关系,以核心企业为支点,通过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采购等工作,推动整个产业链条持续改进环境绩效。
1.推动产品更加绿色在光伏行业,光伏发电提供着越来越多的清洁能源,是在“制造绿色”,但是光伏组件、逆变器等的生产消耗了一定的能源资源,也会排放污染物,尤其是硅材料提纯、硅铸锭切片等环节的环境影响相对较大。引导核心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从注重“制造绿色”转向“制造绿色”与“绿色制造”并重,带动链上企业关注制造过程的生态环境影响,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用能机构、购置先进的污染处理设施等,实现光伏产品生产的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使得光伏产品越来越绿色。
2.带动行业绿色发展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行业示范引领作用,其打造的绿色供应链,不仅能够推动链上企业绿色发展,而且可以带动企业同行关注和参与。在光伏行业,处于或接近光伏组件、逆变器等终端产品生产环节的领军企业,以及大型光伏电站建设企业,拥有着众多的供应商,占有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往往带动性较强。这些龙头企业打造的绿色供应链,可以起到以点带线和以点带面的双重作用,在推动自身产业链“变绿”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同行企业参与。
3.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基于我国光伏产品大量出口的现状,应密切关注出口目的国的政策变化,特别是与“绿色相关”的要求。美国绿色电子委员会(GEC)于2019年发布了《光伏组件和光伏逆变器可持续发展引领标准》,计划针对光伏组件和光伏逆变器开启绿色认证工作。此外,欧盟已经完成了针对光伏组件、逆变器和系统的生态设计、能耗标签、生态标识、绿色招投标和采购等的前期研究,并计划推广应用到认证领域。率先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光伏企业,要主动作为推动整个产业链条不断“变绿”,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困境
在光伏行业中,大多数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的认知普遍较低,参与热情也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1.相关实践起步较晚绿色供应链相关理论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一大批跨国龙头企业率先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带动了产业链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与之相比,我国绿色供应链研究并不滞后,但是相关实践却起步较晚。通过近些年的发展,虽然出现了部分绿色供应链管理典型企业,但绝大多数光伏企业对此还比较陌生,主动打造绿色供应链的意愿不强。
2.管理体系建设难度大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该体系包括战略规划、管理制度、绿色生产、绿色采购、绿色供应商管理和信息公开等内容,同时也需要生产、采购、环保和销售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和协同推进。从一定程度上讲,若公司决策层不重视,将无法推动。即使企业已经开展这项工作,若决策层没有坚定的信心和持续投入的决心,也很难做好供应商分类管理、供应商能力建设、绿色采购和信息公开等工作,成效将大打折扣。
3.激励不足下游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后,上游企业往往需要优化生产工艺或者购置更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相关成本也会随之增加。但是,绿色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完全有可能推出既绿色、又经济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如在光伏辅材中,随着高分子材料技术和工艺进步,高性能非氟背板替代含氟材料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并率先在欧洲市场得到重视。但是,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往往需要进行前期投入,在一定时期内也离不开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支持。
建议
为调动起光伏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光伏产业链条持续“变绿”,建议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1.完善标准体系(1)尽快推出光伏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规范,对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采购、绿色生产、信息披露和绿色回收等进行规定,为企业特别是组建、逆变器等生产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提供必要的模式参考。
(2)立足光伏行业特点,抓好重要节点,特别是重点产品以及高能耗、高污染等环节,在《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光伏硅片》标准之外,尽快出台与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平衡部件以及背板等相关辅材的绿色产品标准,与高污染、高能耗生产环节相关的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为核心企业判断链上企业是否绿色提供依据。
2.进行重点推动(1)引导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往往拥有着数量众多的供应商。如尚德在电池制造环节有供应商35家,核心供应商14家,组件生产环节有供应商97家,核心供应商60家;固德威的逆变器生产环节有一级供应商66家,核心供应商40家。建议率先引导这些行业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为其提供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等支持,帮助企业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提高其对产品设计、生产、流通、销售、回收、再利用和处理等环节的管理能力,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影响。
(2)抓住关键环节。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是企业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该体系涉及到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绿色采购、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生产、回收利用、信息平台建设及信息披露等内容。若企业能集中力量及相关资源,完全有希望在短期内建立起系统的管理体系,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此项工作很难一蹴而就。企业在实践中,若能率先围绕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采购这两个关键点,建立绿色采购机制以及绿色供应商选择、分类、风险评估和退出机制,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关注重点领域。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动态管理,需要重点关注三个领域:在能源使用方面,重点推动链上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不断优化用能结构,尽可能多地使用天然气、风能和光伏等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在资源方面,推动链上企业优先使用再生材料、可降解材料、速生材料、易回收和易拆解零部件,尽可能减少使用甚至不用有害物质。在污染防治方面,在法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上,最好能提出更高的排放要求,并逐步提高相关标准。
3.加强正向激励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和相应的经济激励,积极营造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社会氛围。
(1)从供给侧发力:给予绿色生产企业,特别是一些符合绿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必要的正向激励,加大税收减免及相关项目支持力度,使企业能够从绿色供应链创建工作中受益;同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企业,彻底消除“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为绿色企业提供更加共同的竞争环境。
(2)从消费侧发力:现阶段,建议细化政策体系中关于光伏产品绿色采购的相关要求,出台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使绿色采购目标具体化、标准统一化、目录明确化、程序规范化、过程公开化,推动现有政策落地,为绿色光伏产品生产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引导更多的光伏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条件成熟时,出台统领各类市场主体绿色采购活动的《绿色采购法》,对于政府采购要着重明确要求和规范采购程序;对于其他类型主体的采购则着重进行激励和引导。
(作者单位:毛涛,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吕芳,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