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节点不是风口。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而节点则是每个不同阶段,光伏产业所需要具备的最优秀特征。
文|曹宇
Solarbe索比光伏网总编 智新研究院院长
随着光伏产业不断发展,产业的性质也逐渐发生变化,如从高科技产业向制造业过渡;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发电逐步进入千家万户的生活;从单纯的发电盈利模式逐步迈向经济性与功能性融合……
而从技术角度来看,产业新技术达到一定临界点后也会发生变化,我们最近看到一些企业遇到困难,令一些企业崛起,其实往往不在于企业是否有领导力,是否有技术或经济实力,而是因为那些崛起的企业,正好踩准了行业新节点,或者是自身的核心优势,本就与节点契合。
本文通过对一系列优秀企业的介绍,为读者分析,目前光伏产业所处的节点为何,需要哪些核心优势,才能在转变中立于不败。而与节点契合的企业,自然鹏程万里。
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产业的节奏不同、重心不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节点一
“精细化管理”:通威和爱旭,传统制造企业最好的时代
通威本命字:“细”
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厂商和渔光一体电站投资企业之前,通威在光伏行业开始的数年也许是不温不火,甚至可称得上磕磕绊绊,投资多晶硅最郁闷的那几年,刘汉元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多晶硅这么难做,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习惯了饲料行业普遍只有1%左右净利,向管理要效益的通威,与十年前高举高打,可谓暴利的光伏产业“气场不合”。但随着光伏产业逐步成熟,产业利润率降至极点,组件等环节甚至降到了1%以下,通威却如鱼得水。
即使外界惊诧甚至质疑其近两年的扩张速度,但其实通威并不是那种追求技术上颠覆的企业,出手投资几乎都是在最成熟的时机。细心了解后你会发现,通威在光伏业的形象像是蓝鲸:默默的跟随细小的虾群,吃出比虎鲸和抹香鲸这样的同类更庞大的体型。
简单地说 :通威更像是富士康 ,而非苹果。
这样的通威令人敬畏,因为拼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传统光伏企业很难与之匹敌,它只要保持制造技术在一线梯队,就可立于不败之地。他们还建立了全行业最先进的 自动化生产线,工业4.0雏形初现。
通威的总部大楼这么多年看上去就是比旁边别的楼看着更新,这就是管理的区别。光伏电站的管理其实比水产品的简单粗放一些,因为做水产品,在全运营周期中一刻不敢放松。”张凡指出,光伏电站的管理是100分和80分的差别,而水产品管理的差别往往是“1”和“0”,管理不好,就会“死给你看”造成巨大损失。 通过智慧渔光,单位国土面积的财富输出价值最大化,也是精细化管理的体现。
这个全面竞价,逐步平价的大环境下,通威最好的时代,已经到来。
爱旭本命字:“精”
爱旭董事长陈刚从来看不上低价低质的市场,行业行情好坏也似乎与他无关,他坚信:“只要你做到最好,只剩1MW的市场也是你的。”
自从花大力气攻克了自动化生产后,目前在电池片的江湖,开口必谈爱旭,但是爱旭却什么都不对外讲。
在进入光伏前,陈刚有多年的铝合金制造经验,对制造业的基本规律烂熟于胸,所以,当光伏产业从原来的高科技产业,日趋回归到传统制造业时,爱旭的优势凸显。
陈刚拥有一种跳出光伏看光伏的能力,对他来说,做苹果的铝合金外壳和做光伏电池并无差别,都只是一个目标:做到“最好”即可。无论行业是波峰低谷,他只顺势而为,笔者有时和业内前辈谈起爱旭,经常感慨这是一个“机器人”,极聪明极冷静、规律之外,再无它物。
如果真的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跟紧这家企业。
节点二
“技术到达极致后”:阳光在左,华为向右
随着国外逆变器企业纷纷退场,中国光伏逆变器企业的领先地位也不断攀升,被人嘲笑的日子一去不返,目前覆盖了全球各个不同需求的光伏市场。
根据智新研究院的2019上半年光伏逆变器出口数据显示:逆变器出口呈“两超多强”格局,华为、阳光电源两大巨头地位稳固,锦浪、固德威、古瑞瓦特、上能、正泰等多强快速发展,出口局面欣欣向荣。
2019年也是中国逆变器技术逐步稳固自身领先地位的一年,在各个不同特征市场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详情可参阅智新研究院发布的逆变器上半年出口数据报告。
但随着光伏逆变器的效率做到接近100%极限(目前已超99.5%,中国效率98.5%),稳定性和寿命不断提高,耐候性问题也得到解决。
现在投资者已经认识到逆变器是最重要的光伏电站部件,设计选型也几乎都是围绕着逆变器进行,同时逆变器最初的“直流转交流”的功能随着机器承载越来越多的功能后,占比越来越小,因此或许在不久后,逆变器设备甚至可能会有新的名称,逆变器企业也不断地拓展它的功用。
这时逆变器的发展方向却出现了“分岔路”:以阳光电源和华为两大逆变器巨头为代表的,阳光更注重通过机器语言和技术实力实现系统级最优,华为则更强调用智能服务于人,为客户解决新问题,满足新需求。
这二者在提供价值方面殊途同归,但技术的“气质”却更像是安卓与IOS之争:一个开源,一个闭环,很难分清高下,更看客户喜好。
所以也可以这样看,目前光伏逆变器以及相关技术的选择史无前例的出现了客户偏好,而非以前由产品的性能、价格决定。
阳光电源的“开源”来自于逆变器技术做到极致后扩散到整个电站领域,从主干光储业务衍生出了圆形的“科技树”;而华为则是用全套的智能光伏解决方案,让客户可以更轻松的建造、营维整个电站,享受这个过程,也就是近期他们提出的“喝着咖啡去运维”。
节点三
半导体化——从中环股份看核心价值与带来的后发优势
这个节点名字确实比较拗口。
近日,中环股份12寸超大硅片,“夸父”M12系列硅片引起业内极大关注与争议。
由于业内近期刮起了关于大硅片的旋风,也纷纷布局166mm硅片,所以大硅片具备的高效低度电成本等优势已无争议,更多的是从产业链配套和安装施工等方面存在质疑,甚至有一些科研专家和设计单位也提出了反对。
笔者认为对于产业单项技术,尤其是大硅片这样的底层基础技术,应该动态的看待问题。而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反对声音,也正符合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破坏型创新”学说:侧面看出这种创新对于现在的市场格局颠覆得多么厉害,只有五年前单晶向多晶宣战可以相提并论。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个函数,自然是一套新的生产体系,所以不能简单的把某个“符号”代入到现有的生产函数之内。
而笔者较为看好这项技术的原因在于下一个产业节点:半导体化,即将来临且前景清晰。生产制造智能化半导体化,电站建设运维自动化智能化,已经是无可抵挡的潮流,在未来自然会配套出新的自动化安装解决方案,更适合新技术的生产线。
同时这也是看好中环股份的原因:处于产业通往半导体化节点的道路上,唯一的半导体级光伏技术寡头不火都难。
这个节点目前尚未到来,因此笔者只是提示:产业的半导体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在未来一定是朝着半导体的精度和工艺前进,只是到底是两年,三年还是五年,仍需要看产业链配套情况。
但这确实给随之而来的产业链各配套企业带来艰难的抉择:现有生产线怎么办?如果率先上了新生产体系,其它企业配套是否成熟?成熟以后是不是成本会继续进步?
目前光伏制造进步多是由设备企业推动,所以很多时候光伏产品企业没有独有优势,所以往往投资前一个节点末期的企业和一个正好赶上新节点的企业,草根崛起,巨头衰落,强弱发生对换是常有之事。这个产业,总有一段时期,具备后发优势的企业占据上风。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客观规律往往冰冷无情。
责任编辑:周末